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宫颈癌是中国女性的第二大恶性肿瘤,发病率仅次于乳腺癌,严重危害女性健康。近年来,寻求能够抑制肿瘤生长、诱导肿瘤细胞凋亡、阻滞肿瘤细胞周期和抑制肿瘤转移的中药已经成为防治宫颈癌的热点。异紫堇碱(Isocorydine,ICD)是一种异喹啉类生物碱,是罂粟科植物红茂草(Dicranostigma Leptodum or Maxim Fedde)的一种单体,具有广泛的药理活性,研究发现ICD可以诱导肝癌细胞的凋亡和选择性杀伤肝癌干细胞,但关于ICD对宫颈癌的相关研究国内外尚无文献报道。目的:本研究在前期体外实验的基础上,选取BALB/c裸鼠构建人宫颈癌Si Ha细胞皮下移植瘤模型,研究不同浓度的ICD对在体宫颈癌裸鼠皮下移植瘤的抑制作用。同时,比较不同浓度ICD组、阴性对照组和阳性对照组移植瘤组织中p53、HPV16E6、PARP、E-cad和Vimentin的表达,探讨ICD发挥抑癌作用可能的机制,为ICD的进一步开发提供动物实验的依据。方法:将处于对数生长期的SiHa细胞皮下注射于裸鼠,构造人宫颈皮下移植瘤模型,待移植瘤平均直径≥0.5cm时,将裸鼠随机分组,分别以不同浓度的ICD溶液、PBS溶液和紫杉醇溶液腹腔给药。观察ICD对人宫颈癌Si Ha细胞皮下移植瘤模型的影响,计算肿瘤抑瘤率和生长抑制率;将处理过后的肿瘤组织HE染色,采用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不同处理组中p53、HPV16E6、PARP、E-cad和Vimentin的表达差异。结果:1、裸鼠成瘤率100%。2、实验过程中,各组裸鼠体重均有所增加,组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3、经过ICD处理后的裸鼠移植瘤体积和移植瘤重量随着ICD治疗浓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小,其中,ICD中剂量组与PBS阴性对照组、ICD高剂量组与PBS阴性对照组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的结果表明,较PBS阴性对照组相比,ICD各处理组中p53和E-cad的表达逐渐增强,HPV16E6、Vimentin和PARP的表达量减低。结论:1、ICD对裸鼠未产生明显的体重抑制作用。2、ICD对人宫颈癌Si Ha细胞裸鼠皮下移植瘤有抑制作用。3、ICD可能通过抑制HPV16E6的表达,上调抑癌基因p53,影响肿瘤细胞的周期调控过程,进而发挥抑癌作用。4、ICD可能通过上调E-cad,下调Vimentin,逆转EMT现象,进而使肿瘤细胞向正常上皮细胞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