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做中学”到“创中学”:创客教育的思想发端与历史流变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fei7411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进入世纪之交以来,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其影响力逐渐扩展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继而不断引领着教育发展的改革与创新。信息技术在社会生产中的广泛应用塑造了一个全新的信息化时空场景;在这之中,信息的指数增长与快速流动成为最为显著的时代特征,由此引发的知识爆炸一方面为繁荣人类文化的教育创新带来了空前的机遇,另一方面又为弘扬优良传统的教育传承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尤其是为未来教育中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直接推动其主题从“知识性学习”变更为“创造性学习”。在信息化情境下的教育组织结构中,“创造性”成为人类未来教育事业变革发展的时代潮流,是学校教育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文化背景下的前进路标。作为专门培养创造性人才的新教育模式,创客教育为21世纪的教育创新带来了重大的机遇,开创了培育创造性人才的新纪元。为进一步把握创客教育带来的时代机遇、厘清创客教育促进教育变革的的基本规律,进而使其在实践进程中更好地推动信息化教育的创新发展;本研究从社会演进与教育发展的双重视角对创客教育思想的逻辑脉络进行了考察:认为:杜威从经验自然主义出发提出的以直接经验的改组再造之“做中学”是孕育创客教育的思想源头;布鲁纳接续杜威经验主义的观点,以认知表征的心理实验探索“人类如何组织经验以促进智力发展”,创建了“发现式学习”理论,为创客教育赋予了坚实的科学基石;佩伯特在杜威与布鲁纳研究观点的基础上,通过引入表征重述与工具操作等概念,进一步发展出“创中学”理论,为创客教育在信息技术加持下最终登上历史舞台提供了操作性的行动指南。从进步教育运动的“做中学”、到课程改革运动的“发现学习”,再到信息化教育的“创中学”,这三个概念间的转换变更展现了教育发展在不同时期之于学习方式变革的文化诉求,成为在世纪之交推动创客教育创生与发展的重要思想泉源。把握潜藏在三者背后的理论关联与基本脉络,不仅有利于我们在时代变迁与技术扩散相互交织的历史场景中解读20世纪一波三折的教育改革运动背后潜在的逻辑,概括这一进程中此起彼伏的教育变革浪潮之演变规律;更关键的是基于杜威、布鲁纳与佩伯特三种教育研究的认识立场,可以有效从哲学、心理学与教育学三重纵深的研究层面为创客教育的实践开展提供丰厚的理论滋养,从而为21世纪人类教育事业的创新发展开拓更为宏大与开放的学术视野。
其他文献
地理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在师生关系上则提倡“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即把学生作为地理教学的中心,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这不仅改变了过
日前以“品牌西服高级定制文化之都”为主题的上海市服饰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西服高级定制企业命名授牌新闻发布会在上海建侨学院举行。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王天凯出席会议并讲话。上海市政协副主席高小玫,上海建侨学院校长、上海市服饰学会会长江建明、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会长李陵申、中国纺织工业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孙淮宾、原全国妇联副主席、上海市服饰学会名誉会长谭茀芸、上海市报业协会会长孙洪康、上海市科协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