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运用有效竞争的概念针对台湾晶硅类光伏电池制造业之适当规模与适度竞争进行探讨。首先,以价值网的架构对光伏产业进行定性分析,探讨产业竞争现状,分析发现目前全球硅片供货上仍处于产能过剩,电池业者对上游的供应商是具有较高的议价能力,但其下游光伏组件客户则是属于买方市场,电池业者就缺少议价的空间。光伏电池制造业在技术及资金上的进入壁垒不高,有意进入者可快速取得整厂生产设备及技术踏入此环节。由于台湾地区内需市场有限,本环节生产之光伏电池自始即以外销出口为主,呈现中度到高度竞争;在替代品上,混合物及有机材料制作的光伏电池逐渐受重视与应用。基于上述的探讨分析,建议台湾光伏电池业者借用竞合理论中改变博奕的五个要素(parts)来改变竞争到合作的局面,进而达到适度竞之途径。其次,依据收集台湾光伏电池制造业之相关资料,以8家台湾上市柜光伏电池企业研究样本,采取2010-2013年之财务报表上之资产总额、营业成本、营业费用及研发费用为投入变数,并以营业收入净额及税前净利为产出变数,运用资料包络(DEA)与生产力指数(MPI)进行实证分析。按美国经济学家施蒂格勒所创[适者生存]法的手段,推测效率最佳企业之生产规模为最适规模之叁考基准(benchmark),并分析影响适度规模之因素。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并非最大化规模的运营基础下一定能保障经营效率,此结果无异给正在积极从事整合的光伏产业一个重要的启示。最后,本研究探讨光伏业者本身之战略思维,并从光伏产业利益相关者之视角,进一步检视有利光伏产业之有效竞争的三个层面,包括利益相关者之价值行动,有效政府产业政策之加持及友善政策环境之营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