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旨在通过对铋氧基化合物晶体结构的分析,结合有益的形貌特征,设计合适的化学反应路线实现铋氧基化合物纳米阵列的可控合成,并考查所获得的铋氧基化合物纳米阵列的光电催化水分解的性能,结合多种化学修饰途径,对电极材料结构的物理模型与光电催化性能之间的形貌-性能相关性进行初步探讨。这对于实现功能纳米材料的人工设计合成及工业化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本论文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作者通过温和的无模板的水热方法,利用外延生长的原理,一步在ITO基底上制备了BiVO4纳米墙阵列,并且通过调整ITO基底的表面状态来实现疏密纳米墙阵列的可控制备。鉴于网状结构的BiVO4纳米墙阵列大量暴露具有高活性(010)晶面且具有单一取向,该阵列在可见光下表现了良好的光电催化性能。这一结果允分说明了设计合理的电极结构对于增强光电催化性能具有显著的作用。2.在前一工作的基础上,作者将异质外延和表面修饰相结合,合成了Co-Pi/BiVO4纳米墙阵列结构,得到了明显增强的吸收光子的利用效率。异质外延的单晶结构可以作为一个典型的范例,有助于加深对BiVO4这个物质中电荷的体相复合过程的理解,表面修饰的过程也有助于理解电荷表面复合情况。使用H202作为空穴牺牲剂,作者定量分析了界面电荷转移效率和体相电荷传导效率。这种设计和定量分析方式首次实现了利用异质外延和表面修饰的协同作用去增强光电催化性能及其效果的定量评价,从而为将来更好的设计和评估其他电极材料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3.在第一章工作的基础上,作者发现纳米墙阵列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光电催化光电极的物理结构,但还存在着光吸收不足的情况。因此,基于基本的物理原则,我们以Bi2WO6为模型材料,首次将交替介电结构单元引入纳米墙骨架中。我们发现引入交替介电结构单元这一设想的实现明显增强了光子-电子转化效率。这种新型的纳米墙阵列结构的优势拓展了纳米墙阵列的应用范围,也促使我们利用类似的方式去设计更多可能具有高效的光电催化性能的光电极结构的物理模型。4.在前几章的工作基础上,作者清楚认识到,设计合理的电极结构对于提高电极对太阳能转换效率的重要性。因此,我们有必要寻找一种可控的,组分可调的普适性方法,针对材料的特点,更有目的性地设计电极结构。在本章工作中,我们通过BiVO4结构的针对性分析,利用胶体晶体模板法,制备了不同掺杂程度的三维有序的大孔-介孔Mo:BiVO4阵列结构,并观察了其增强的光电催化性能。这种结合化学修饰和针对性的结构调控相结合的方法为今后光电极的设计具有一定的引导和借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