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际贸易作为经济增长的外部因素,一直以来都受到学者们的关注。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以及国际贸易影响经济增长的方式,是各国制订经济发展战略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及繁荣的对外贸易使得其成为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焦点。过去的研究多是针对中国总体宏观层面进行分析,而且作为对外贸易一个重要方面的进口往往受到研究者的忽视。在实证方法上,研究者往往只采用了单一的分析框架,使得许多问题得不到全面、深入分析。本文研究基于前人研究成果,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探讨了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两个层面的问题: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与国际贸易间存在怎样的关系;②两者的作用机制和条件。本研究首先回顾了国际贸易发展观,其发展历程可以分成四个阶段,不同阶段的思想理论存在巨大差异,产生了不同的发展战略。在总结了以往实证研究结论的基础上,结合国际贸易发展观理论,将国际贸易促进经济增长机制归纳成五个方面。基于国际贸易发展观和作用机制的理论分析,本文采用面板数据的生产函数法和时间序列的协整VAR模型下的Granger因果检验两个分析框架,在省级水平更微观层面深入研究了国际贸易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作用。实证检验结果显示,中国总体特别是东部地区的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但中、西部地区则未实现这一作用;进口对中国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并且东部地区实现了出口、进口和经济增长三者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对出口促进经济增长的总体效应进行拆分可以看到,中国总体看来出口部门比非出口部门存在更高的要素边际生产率,且存在从出口部门到非出口部门的正向的外部效应;但是要素边际生产率部门差别和外部效应是有区域差异的。总体看来,中国的国际贸易从促进闲置资源的利用、资本积累、国际分工、规模经济、产业结构优化和制度创新等多方面形成对经济增长的积极影响,但是在技术进步和创新渠道上因内部条件的缺乏和投入不足而未充分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