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心雕龙》是我国古代最具系统性、学术性,最具民族风格的一部文学理论著作。其中所体现出来的文学观念、审美倾向等,古今学者都作了深入而系统的研究,他们分别站在不同的理论高度,以不同的理论视角得出了不同的结论。 本论文择取《文心雕龙》中的一个文学理论范畴—“情采”以及“情”与“采”的关系进行集中而细微的阐释。将“情采”放在中国文化及哲学的大平台上,给予其思想史的支持;同时又忠实于《文心雕龙》的文本体系,尽量不打散原作品的构思的整体性,论证“情”与“采”在整部著作中的作用,使《情采》篇在整部著作中具有一个恰适的位置。 大致说来,论文围绕“情采”分为四个部分进行全面论述: 一、“情采”范畴的提出。这一部分,主要探究刘勰如何将作为哲学概念的“文质”发展为具有文学特质的范畴“情采”,以及对文学创作中的“情”进行扩展充实,提出了“必以情志为神明”,强调文学创作的情感是渗透着理性因素的情感。刘勰还努力提升形式美的价值,主张文学创作必须“联辞结采”,凸现文学语言文采化的重要作用。 二、“言意之辨”对“情采”观的启发。“言意”三派在哲学领域具有重大建树,他们对文论的影响是深微的。通过分析三派的理论智慧,发现“言意”智慧对刘勰处理“情采”是有着微妙启发的。尽管“言意”的指向“情采”并非一步到位,之间似乎隔了一层,笔者希望通过深入地分析,可以展现出刘勰“情采”观中渗透着的“言意”思想,以及他在“言意之辨”影响下展现的“情”“采”关系的睿智。 三、“秉心养术”—理论付诸于行动 实践是理论的试金石。刘勰在“剖情析采”的同时,又提出了“秉心养术”。“秉心养术”是为了“剖情析采”而对作者提出的学养要求,进而为解决“言意”矛盾提供的实践性操作。刘勰将修辞的最高境界—“情采圆融”具体落实到了对创作主体素养的铸造—“秉心养术”上,并对如何“秉心养术”进行全面的分析。 四、文学理想—从“贲象穷白”到“自然” “贲象穷白”是刘勰对运用“辞采”最高境界的表述。他的“贲象穷白”的修辞境界观是直接指向他的文学理想—“自然”的。刘勰认为,“人文”“天文”“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