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MO空时码技术及通信系统效率研究

来源 :南京邮电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yy24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无线传输在信息发送与接收的两个终端分别采用单个天线的运作方式,这种信息传递方式称为SISO(single input single output),即单入单出系统。后来出现的SIMO(single inputmultiple output)即单入多出系统,通过在接收端使用多根接收天线并对空间信号进行联合处理,提高了接收信号的信号噪声比SNR(signal-to-noise ratio)。SIMO实际上把无线传输空间的作用看作是一种向量信道,以发天线与各个收天线之间的信道冲击响应为向量元素。后起之秀MIMO (single input multiple output)即多入多出系统,在收发两端均采用多根天线,把无线信号传输空间建模为规整的矩阵信道,可以实现复用与分集,并获得编码增益,很大地提高了对空间域的使用效率,提高了数据传输速率。而空时码STC(Space-time Codes)的出现与发展则为MIMO理论更加深入的研究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论文中,由于分层空时码、分组空时码与网格空时码这些需要信道特性估计信息的空时码的相关研究已经很丰富,仿真也较为简单,本文关于STC的部分只对上述种类空时码中较为经典的Alamouti码进行了一定的讨论,给出了一些仿真结果曲线;本文关于STC的部分主要针对之后发展起来的差分空时码(DSTC,Differential Space-time Codes)与酉空时码(USTC,Unitary Space-time Codes)这些不需要进行信道特性估计的空时码进行讨论;并且,针对诸如USTC一类的空时码性能曲线可查找到的文献资料较少的事实,本文在讨论差分空时码与酉空时码原理与性能的同时,给出了较多的性能理论仿真曲线。除此之外,本文关于通信系统效率问题的研究将讨论无线通信中最基本也是最首要的限制信息速率提高的两个因素:频谱利用效率与功率利用效率,在香农信道的基础上对二者之间存在的具体数学关系进行了初步的讨论。无线频谱固有的“有限”属性越来越成为限制新一代无线通信技术的瓶颈,如何提高频谱利用效率成为进一步大幅度提高无线通信速率的一个重要课题;与之相克相生的功率利用效率同样是限制无线通信技术的一个很大的拦路虎,所以二者之间的确切转换关系如何、是否存在可以实现既提高频谱利用率又无需增大发射功率的可行方式?等等这样的难题都需要深入的研究。作为辅助,还首次研究推导出了存在ISI情况下DBPSK系统误码率公式,探讨了ISI对该系统性能的影响,给出的仿真结果也从一定角度上佐证了频谱效率与功率效率之间的数学关系。
其他文献
随着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网络安全问题逐渐成为近年来计算机应用领域的研究热点。防火墙技术的研究是网络安全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对于保证网络的安全有着重要的意义。 多
水下声(UWA)信道的特点主要表现在极为有限的通信带宽,多途效应,非平稳的海洋环境噪声和本地噪声,时变、空变、随机性以及多普勒效应五个方面,它们对水声通信性能有着一定的
本文讲述了PCB板高速系统设计的一般原则,并结合典型高速PCB板——计算机主机板的设计,讨论了高速电路PCB板设计中的要点,给出了大功耗电源模块的设计方案,提出了一种调整时序
CDMA作为一项多址接入技术已广泛应用于移动通信领域,宽带CDMA是实现3G的一项关键技术。宽带CDMA必须支持更高的用户速率和系统容量,这对系统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智能天
论文的第一章中,首先对现行网络中的C/S模式的特点进行了介绍;然后描述了P2P的出现过程,P2P模式与C/S模式的比较,P2P的基本结构与分类;最后对CAN进行了简介。第二章中,介绍了儿种DH
  AdHoc技术已经成为了当今无线通信领域研究的一个热点,研究成果也是相当丰富的。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AdHoc技术越来越显现着其独特的魅力,它已经开始被当作下一代移动通信网
进入21世纪,伴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各类视频应用已成为互联网和无线多媒体传输的主要业务。人们对信息获取的速度和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这也意味着系统要具备更强的信号采集
在LTE的标准化进程中,家庭基站(Home eNodeB)的概念和技术应运而生。HeNB,也被称之为Femtocell(毫微微蜂窝小区),主要用于补充宏基站的信号覆盖,提升网络的系统容量。由于HeNB的数量
论文从网络信息资源本体结构的角度来研究网页信息理解与主动服务问题,主要的研究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基于UCL技术的网页信息理解和主动服务机制;不同于Web的发明人Tim Bern
在传统的人机交互领域中,人机交互常常需要遵循一套复杂的操作规则,对于用户来说,此类限制并不利于操作。随着计算机视觉技术的发展,在人机交互领域产生了新型人机交互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