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研究

来源 :西南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mf014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人从事信贷审查工作多年,在实际工作中,接触到众多案例,均是因为信贷风险管理的薄弱造成了银行信贷资产的流失。由于各种历史原因以及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的局限性,目前公司融资渠道比较单一,银行贷款一直作为企业主要的资金来源。同样作为银行来说,尽管近年来各项业务范围迅速扩展,中间业务收入有了快速增长,但贷款业务仍然是商业银行的主要传统业务,贷款利息收入是其经营利润的主要来源,截止2006年12月末,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折人民币23.83万亿元,资产总额43.95万亿元,信贷资产占总资产的54.2%左右。由此不难看出,信贷资产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银行的生存和发展,加强信贷资产质量的管理,从根本上解决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居高不下和周期性反弹的现状,既是银行作为独立经济主体的内在要求,也是解决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刻不容缓的问题。因此本文的写作目的就是试图通过实际工作中总结出的经验教训,探讨加强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管理问题。 文章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章是信贷风险管理概述,主要研究信贷风险的概念以及特征、分类等基础内容。信贷风险即银行经营贷款这一特殊产品的风险,是借款人到期不履行合同、不能按期归还贷款本息的可能性。信贷风险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同时具有客观性、不确定性、可测性和危险性的特点。 第二章主要研究我国目前信贷风险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原因分析。本章首先研究了我国目前信贷资产质量的情况,然后研究了我国信贷风险管理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虽已建立起较为完善的信贷授权和转授权机制、审贷分离制度以及信用评级和五级分类制度、内部稽核与审计制度,但仍存在信贷风险管理体制不健全、贷款“三查”制度不落实、信用评级及五级分类不精确、贷款呆帐准备计提等方式方法上的欠缺。这些问题的出现既与宏观经济政策有关,也与银行业自身内部机制的不健全有直接的原因。 第三章对国外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情况做了总结与分析,由此得出其对健全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机制的借鉴作用。本章节主要包含以下内容:首先是新巴塞尔协议关于风险管理的要求,即三大支柱一资本充足率、外部监管和市场约束;其次是西方商业银行在组织架构、信贷流程、风险管理工具以及信息系统方面的先进经验,最后由此得出其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借鉴意义:一是加强商业银行平行机构的相互制约和相互配合;二是加快建立适合我国发展的银行信息平台;三是加快社会公共评级机构的建立,为银行授信提供外部评级标准;四是实际工作中注重对企业的行业分析和法人道德风险的分析。 第四章是笔者在实际工作中接触到的案例,通过对案例中企业部分财务数据的分析,得出目前商业银行在授信过程中存在的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首先是目前的考核机制不健全,过于注重对存款量的考核;其次是忽视对客户行业的甄别和分析;再次是忽视对客户财务数据的分析;最后是商业银行信贷预警机制和资产保全机制尚不完善,过于注重以担保、抵押方式来确定授信的风险度,忽视企业第一还款来源的作用。 第五章根据日常工作中的经验提出几项信贷风险管理中需要特别关注的问题。一是商业银行内部激励与约束机制的建立;二是关于集团客户统一授信制度的建立;三是关于贷款定价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四是关于健全贷后检查制度的建议,包括制度建设、五级分类标准的细化和五级分类级别的细化以及建立和完善快速迅捷的贷后企业预警机制及资产保全体制。 本人结合近十年的银行工作经验以及实际工作的一些总结和感悟,运用在财大攻读硕士学位阶段所学的相关金融理论知识,对现阶段我国银行信贷业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风险隐患进行较为深入分析和探讨,目的是为加强信贷业务管理,防范信贷业务风险,保证我国信贷业务健康、有序、协调发展探索出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径。但是鉴于作者学识和阅历有限,本文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敬请各位评审专家和答辩专家予以批评指正,本人将在以后的工作中继续努力、不断思考,进一步提高自身的分析研究能力,继续为提高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质量不断探索。
其他文献
近年来,我过外汇储备一直持续高速增长,2006年2月底,超过日本成为了全球外汇储备最大持有国,至2007年9月,我国外汇储备余额为14336亿美元。外汇储备不断增长,对我国经济的影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