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谟道德情感思想及其对当代大学生情感教育的启示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uyuant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大学生群体的道德水平呈整体下滑趋势,笔者在反思道德教育中发现,情感的缺失、情感教育的缺位是导致大学生道德教育成效低的重要原因。休谟作为情感主义伦理学的突出代表人物,其道德情感理论思想深刻、内涵丰富,是创新道德教育理论研究、解决当代大学生情感教育难题的新思路。因此,笔者采用哲学思辨的方法重新解读休谟的道德情感思想,以期为大学生情感性道德教育研究提供启示。  首先,本文考察了休谟道德情感论产生的时代背景、思想来源和理论前提。其次,本文从休谟提到的五对基础性情感着手,重点对情感的生成前提、推移机制以及情感的功能进行了探究。情感生成的前提是表象情感原因、对象的观念,情感交替、情感互消、情感优胜、情感融合的情感推移机制由观念联结和印象联结的交互协助实现,会受到习惯、重复、记忆、想象以及时空的接近和远隔关系的影响。情感在认识与实践活动中具有意志动机、行为驱动、道德评价和幸福感受的功能。再次,本文研究了个人情感与道德情感的区别及其过渡方式,即基于比较原则的情感类推、基于仁爱原则的情感扩散和基于同情原则的情感感染。笔者在解读休谟情感主义道德学说中考察了作为道德基础的狭义人性、作为道德区分来源的“道德感”、道德的美德与义务动机、道德的有用性与愉悦性标准,并尝试从理论价值、当代意义、历史局限三个层面对休谟的道德情感思想进行了评析。最后,笔者在休谟道德情感思想的启发下,尝试提出了关于当代大学生情感性道德教育的新思考。大学生情感教育应密切关注回归主体、回归生活、回归人性的道德情感主体;应注重培育关怀情感、尊重情感、羞愧感、公正感等基础性道德情感;应充分发挥情感的道德功能;应指向大学生的情感发展、道德升华、自我超越,着力推动个人情感向道德情感的过渡。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