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章所研究的老旧社区,主要指建设于二十世纪80年代,居住人口规模为5000-12000人,占地10~30公顷,一般由支路及以上级别的城市道路划分其区域范围且至今仍在居住使用的社区。这些老旧社区多位于城市的中心地段,交通便利,区位条件优越。但其公共空间通常存在着基础设施落后,公共设施缺乏,停车位紧缺,道路缺少人行体系等多重问题。因此,对老旧社区公共空间的改造势在必行。
老旧社区公共空间作为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城市发展的见证者,其本身蕴含着深厚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而大拆大建的社区更新模式,通常会带来城市记忆流失,城市肌理紊乱,社区文化消退,空间活力衰减,邻里关系冷淡等一系列问题。因此,我们应利用微小的、渐进的、可持续的有机更新模式对老旧社区进行改造,在提升社区空间环境品质的同时,延续居民公共记忆,重塑社区场所精神,实现人文关怀。
文章立足于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领域,运用外部空间相关理论,从城市肌理、空间结构、功能构成、空间界面、空间形态、社区文化等多个方面着手,对老旧社区的公共空间现状进行研究。其后,以有机更新理论为指导,以原有的空间结构为基础,以延续社区文化、优化社区物质环境为根本目标,从肌理的有效修复、社区更新的渐进、人文历史的延续以及改造中的公共参与四个方面对老旧社区的公共空间进行改造。
全文共分六章,第一章为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论文的研究背景、目的、意义和方法,以及国内外研究综述。第二章对老旧社区和公共空间等概念进行界定,分析了老旧社区和公共空间的基本特征。第三章对论文中的支撑理论进行了梳理和阐述。第四章选取三个具有代表性的老旧社区进行实地调研,对其公共空间进行具体分析,总结出老旧社区公共空间的一般性特征。第五章结合研究理论和调研分析,提出以公共空间为切入点的改造原则和改造方法。第六章通过实践,将社区公共空间改造的原则和方法,运用到新桂东社区的改造中,以验证改造方法的可行性。第七章总结全文。
老旧社区公共空间作为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城市发展的见证者,其本身蕴含着深厚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而大拆大建的社区更新模式,通常会带来城市记忆流失,城市肌理紊乱,社区文化消退,空间活力衰减,邻里关系冷淡等一系列问题。因此,我们应利用微小的、渐进的、可持续的有机更新模式对老旧社区进行改造,在提升社区空间环境品质的同时,延续居民公共记忆,重塑社区场所精神,实现人文关怀。
文章立足于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领域,运用外部空间相关理论,从城市肌理、空间结构、功能构成、空间界面、空间形态、社区文化等多个方面着手,对老旧社区的公共空间现状进行研究。其后,以有机更新理论为指导,以原有的空间结构为基础,以延续社区文化、优化社区物质环境为根本目标,从肌理的有效修复、社区更新的渐进、人文历史的延续以及改造中的公共参与四个方面对老旧社区的公共空间进行改造。
全文共分六章,第一章为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论文的研究背景、目的、意义和方法,以及国内外研究综述。第二章对老旧社区和公共空间等概念进行界定,分析了老旧社区和公共空间的基本特征。第三章对论文中的支撑理论进行了梳理和阐述。第四章选取三个具有代表性的老旧社区进行实地调研,对其公共空间进行具体分析,总结出老旧社区公共空间的一般性特征。第五章结合研究理论和调研分析,提出以公共空间为切入点的改造原则和改造方法。第六章通过实践,将社区公共空间改造的原则和方法,运用到新桂东社区的改造中,以验证改造方法的可行性。第七章总结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