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23-1927年的《中国青年》周刊(以下简称《中国青年》)是大革命时期中共中央规定的八种出版物之一。作为中共领导的共青团中央机关刊物,它在此创刊至第一次停刊期间共出版168期,刊发国内外约400位作者的各类文章1000余篇,留下了240多万字的宝贵思想财富,全面反映了中共中央、共青团中央在复杂局势下对广大青年的宣传指导和引导。但长期以来,我国学人对它的研究却十分薄弱。时至今日,关于《中国青年》的专题研究在国内仍属空白。本文把《中国青年》放在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并以此为主线,从宏观把握它在大革命时期乃至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作用与影响,从中观阐释它对各青年群体的革命思想文化宣传,从微观剖析它的作者、读者、信息本身等,对它展开全景式的研究。本文由三部分组成:导论、正文六章和结语。导论:主要介绍本文选题的目的意义、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的现状、研究方法、论文的结构及创新之处。第一章:《中国青年》周刊评介。《中国青年》是一个成熟的杂志,代表了当时党所领导的思想文化事业的水平与成就。在恽代英、萧楚女、林育南、李求实等主编下,该刊宣传、讨论、报道的内容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各领域,栏目众多,内容丰富,见解独特,形式活泼,发行广泛(最高时达3万多份)。第二章:《中国青年》与早期青年运动。作为“一般青年运动的机关”,《中国青年》在宣传、组织、指导中国青年工人、农民、学生、妇女、士兵运动等方面起着具体而微的指挥作用,是早期青年运动的一面旗帜。在该刊的宣传指导下,全国各地各界青年群众的运动蓬勃发展,尤以北伐时期的广东、湖南、湖北、上海表现最为突出,广大青年成了革命的急先锋。第三章:《中国青年》与早期革命宣传家群体。《中国青年》的主笔和编辑者很大一部分是中共早期的革命理论宣传家。在168期《中国青年》中,恽代英发表文章185篇、萧楚女80篇、邓中夏20篇、林育南18篇、李求实18篇、任弼时15篇,此外,张秋人、刘昌群、陆定一等人也发表过不少文章,而中共中央书记陈独秀和中共一大代表毛泽东、刘仁静、陈潭秋在该刊也有撰文。他们以该刊为阵地,向青年广泛宣传党的主义和纲领政策,批判各种错误思想,为青年们答疑解惑,使广大青年深受鼓舞。以恽代英、萧楚女等6人为代表的早期革命宣传家群体在《中国青年》的宣传中,既展示了特定环境下革命宣传的共性要求,又展现了他们各自宣传的个性魅力。第四章:《中国青年》与早期党团思想政治工作。做好广大青年的思想政治工作是《中国青年》的主要任务。在传播马列主义方面,它广泛介绍马克思主义书目,先后出版“列宁特号”、“十月革命号”等特刊,不定期发表有关马列主义的译著等。在宣传党的民主革命纲领、政策和团的决议方面,它围绕党的各种有关宣传问题议决案和团的决议及其活动,广为刊发中共中央、共青团中央颁发的时政文章,深入介绍毛泽东等人有关中国革命分析的论文。在帮助青年解除家庭、婚姻、社会的种种困惑方面,它通过开辟“通信”、“答问”、“读者之声”等栏目发表文章循循善诱,引导他们树立了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中国青年》成为了广大青年的良师益友,是他们革命成长的指路航标。第五章:《中国青年》与早期党团文化。早期党团文化是早期革命的思想准备和重要战线。中共、共青团文化集中体现为共产主义的宇宙观和社会革命论,表现为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在《中国青年》中,早期党团文化的性质和内容主要是通过革命文学的方式表现出来,反帝主要是指反对帝国主义的文化,维护民族文化,其矛头直指基督教的宣传;反封建主要是猛烈抨击封建礼教,热情欢迎新思想、新道德的出现。该刊所发表的诗歌、小说、童话、寓言、戏剧、歌曲、杂文等,鲜明体现了早期党团文化民族、科学、大众的特质。第六章:《中国青年》创办的历史经验。《中国青年》的创办发行与宣传,成就辉煌,凝结的基本经验有:其一,坚持党对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其二,重视思想文化队伍建设,锻炼和培养一支专业、性别、年龄、梯层结构合理的队伍;其三,思想文化宣传既要面向大众,又要提高大众;其四,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思想文化,坚持批判吸收,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结语:主要总结《中国青年》的成就和不足之处,说明它对当今思想文化宣传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