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土掺杂LaF3上转换纳米粒子的制备及其在生物成像中的应用

来源 :上海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guangpo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法国科学家Auzel于1966年提出上转换发光这一概念,即稀土元素掺杂的上转换材料在近红外激光(通常为980nm)激发的条件下发射出可见光或800nm近红外光的现象。自此之后,稀土上转换材料逐渐成为材料科学的研究热点之一,同时由于其不同于传统发光材料的独特性质和发光原理,如很高的化学稳定性、令人满意的光学稳定性、比较长的荧光寿命、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更为重要的是上转换材料在受到近红外光激发时,激发光和发射光对生物有机组织的穿透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升,生物组织的受损伤程度大大减轻,同时背景荧光被减弱到可以忽略的程度,进而使得上转换成像的灵敏度得到极大的提高,因此,近五年来上转换材料渐渐成为生物医学尤其是光学生物成像领域的研究热点。本论文介绍了一种合成上转换纳米粒子(UCNPs)的新方法——油酸离子液体两相法,并研究了反应过程中油酸、离子液体、醇对UCNPs形貌、粒径、水溶性的影响,详细探讨了合成的上转换纳米粒子的形貌特征、光学特性、化学特性以及生物相容性,随后创新性地在光学生物成像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油酸离子液体两相法合成LaF3: Yb, Er/Ho/Tm纳米粒子及后续功能化修饰。这一部分采用油酸离子液体两相法合成了油溶性和水溶性的LaF3: Yb,Er/Ho/Tm纳米粒子,并探讨了油酸、离子液体、醇在该两相体系合成纳米粒子过程中所担当的角色以及所起的作用。随后用二氧化硅包覆等方法将合成的水溶性LaF3: Yb, Tm纳米粒子进行功能化修饰并用紫外可见光谱、红外光谱、ζ-电位分析等手段进行表征。2.利用已经修饰完成的LaF3: Yb, Tm纳米粒子(UCNPs@SiO2-FA)成功地进行了细胞毒性实验、人胃癌MGC803细胞体外靶向成像、CT成像、淋巴结上转换荧光(UCL)和CT双模式成像以及体内胃癌靶向成像。这些基于LaF3: Yb,Tm纳米粒子的人胃癌MGC803细胞靶向成像和CT成像在国际上为首次报道,其中,CT成像为最大的亮点,由于稀土上转换纳米粒子具有很强的X射线衰减系数,而LaF3拥有在常见上转换基质中最高的稀土元素含量(La=70.9%),因此为其中最理想的CT成像造影剂。在成功进行体外体内CT成像后结合上转换荧光靶向成像,实现双模式成像,以期为目前生物成像技术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图像信息是我们最重要的信息来源之一,但图像信息在获取和传输中非常容易被外界噪声污染,从而使图像的一些细节特征不能被有效识别,导致图像的后续处理工作受到影响。因此,图
随着微电子技术的发展,工艺特征尺寸不断下降,表面张力在MEMS器件中的应用日益重要。利用表面张力实现液滴驱动成为微流控技术的一个重要分支,基于EWOD(Electrowetting on di
目前国内日益发达的高速公路网络带来了交通路况的大改观,也频频带来了疲劳驾驶或驾驶员操作不当引发的交通事故。针对这一现象,汽车智能电子安全技术正日益受到重视。本文以车
Mueller矩阵被誉为生物组织的“光学指纹”,它的16个矩阵元素不仅包含了生物细胞的大小、形状、浓度等有关结构信息,还能反映生物细胞的生理状况。同时具有光学诊疗的无损、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