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水分是限制植物成活及正常生长的重要因素。土壤蒸发作为水分的无效损失,应予以重视。本研究通过2012-2014年生长季使用微型蒸渗仪对油蒿(Artemisia ordosica)群落、沙柳(Salix psammophila)群落和流动沙地的的土壤蒸发进行观测,并同步监测了气象、土壤和植被等环境因子,对比了水面蒸发和蒸散发与土壤蒸发的关系,旨在探究土壤蒸发规律及主要限制因子,分析植被下土壤蒸发产生变化的原因。主要结果如下:(1)研究区土壤蒸发在不同时间尺度呈现出一定的变化规律。在日尺度上,土壤蒸发量波动幅度较大,油蒿群落和沙柳群落日土壤蒸发量波动要高于流动沙地。研究期间,油蒿群落、沙柳群落和流动沙地生长季(5-10月)日平均土壤蒸发量分别为0.40 mm、0.42 mm、0.31 mm。在季节尺度上,5月和10月土壤蒸发较低,7-9月土壤蒸发达到最大值。年际尺度上,土壤蒸发存在年际变异,2013年土壤蒸发显著高于2012年和2014年。此外,完全展叶期土壤蒸发量最大,但土壤蒸发占蒸散发比重较低。2012-2014年整个生长季土壤蒸发占蒸散发比重分别为12.85%、21.29%和19.49%,8月土壤蒸发所占比例达到最低(12.58%),10月土壤蒸发所占比例最高(29.42%)。(2)各气象及土壤因子对土壤蒸发影响效果不同。气象因子中,风速和空气温湿度对土壤蒸发无显著影响,太阳辐射与土壤蒸发有一定的相关性,降雨对土壤蒸发影响最大。对于>5 mm的降雨事件,降雨4天后,土壤蒸发基本恢复到降雨前的水平;对于1-5 mm的降雨事件,降雨2天后,土壤蒸发基本恢复到降雨前水平。不同的降雨格局对土壤蒸发具有显著的影响,高频次、小雨量的降雨事件更有利于土壤水分的蒸发。研究期间,油蒿样地、沙柳样地和流动沙地土壤蒸发占降雨量的比例分别为24.19%、26.59%和18.26%。土壤因子中,土壤含水量对土壤蒸发的影响随着深度的增加逐渐降低,10 cm和30cm的土壤温度对土壤蒸发无显著影响。此外,非干旱期土壤蒸发与水面蒸发有显著的相关性,且流动沙地土壤蒸发与水面蒸发拟合效果最好。土壤水分是限制研究区土壤蒸发的最主要因素。(3)研究期间,植被群落内土壤蒸发显著高于流动沙地土壤蒸发,且在非干早期差异最为显著。非干旱期植被群落内土壤蒸发最大可高出流动沙地土壤蒸发210%。群落内土壤蒸发增大的原因很可能是植被恢复后土壤机械组成发生变化导致的。植被群落内粘粒和粉粒含量显著高于流动沙地,土壤结构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