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胶质母细胞瘤是人类中枢神经系统中恶性程度最高的肿瘤,预后极差。目前胶质母细胞瘤的治疗以尽可能的手术切除肿瘤加术后放疗、化疗为主要治疗手段,然而疗效并不理想。而当肿瘤复发后,我们可选择的治疗手段更是有限,目前对复发胶质母细胞瘤的治疗尚无统一有效的治疗方案。由于胶质母细胞瘤的病理组织学特征是微血管增生,并表达高水平的促血管生成因子,1971年Folkman首先提出假设:抑制血管生成将是一个有效的抗癌治疗方法。近年来,许多抗血管生成药物的研究及应用,为胶质母细胞瘤的治疗提供了更多的选择。相关的临床研究也证实这类药物对患者预后的改善作用,然而按照目前的分类方法组织学类型相同的个体其预后及对治疗的反应却不尽相同,因此,寻找有效的标志物并进一步分类治疗,是提高整体临床疗效和优化个体化治疗的关键。本文旨在对国产新型抗血管生成药物阿帕替尼单药治疗复发胶质母细胞瘤的疗效进行分析并对潜在的预测因子进行探索分析。目的我们对一组应用阿帕替尼抗血管生成治疗的患者进行生存分析,并探索性分析血液中的中性粒细胞对胶质母细胞瘤的抗血管生成治疗疗效的预测作用。方法收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5年-2017年病理诊断为胶质母细胞瘤的患者,并在标准放化疗方案治疗后复发,立即应用抗血管生成药物治疗,抗血管生成药物选择国产新型抗血管生成药物阿帕替尼。结果我们对26例患者进行了疗效评估,其中12例达到的部分缓解(PR),3例为完全缓解(CR),7例患者处于疾病稳定状态(SD),4例患者疾病未能有效控制而进展。总体有效反应(ORR)为15例,客观反应率达到57.6%,6个月无进展生存率(PFS-6)为50%,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 PFS)为5.9个月,中位总生存期(m OS)为9个月。血中性粒细胞作为预后影响因素的分析统计学上并无差异。安全性评价方面,除1例恶性高血压并严重腹泻停药、1例上消化道出血停药及1例恶心呕吐3级不良反应外,其他不良反应均能有效控制,其中发生率较高的不良反应为高血压42.3%,手足皮肤反应30.8%。结论本研究的结果显示阿帕替尼在治疗复发胶质母细胞瘤患者中表现出较好的生物活性,使患者获得明显的生存获益。在对血中性粒细胞作为预后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统计学上并无差异,可能也与样本量不足有关。同时阿帕替尼临床应用的安全性也是可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