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核素天然锆石的化学稳定性研究

来源 :西南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lhsmith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锆石是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中常见的副矿物,其独特的物理化学稳定性和含有放射性铀的特性使得锆石一直是U-Pb法定年的的首选对象。近年来,随着各国研究的深入,锆石成为用矿物结构来固定高放废液中的有关核素的处置类比矿物,并成为当前矿物学与材料科学研究的热点矿物。因此锆石的稳定性将会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尤其是在对不同温度、压力、介质中的锆石中各种元素的迁移前人都做了大量的试验和理论研究。这些工作不仅对研究自然界中锆石的溶解与再生长过程具有理论意义,还对锆石作为核废料处置类比材料的可靠性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试验是分别研究两种不同粒度的锆石颗粒在90℃和常温下进行的溶解试验,对于元素的溶解量进行了观测。反应溶液为HCl(pH=1)、HCl(pH=6)、NaOH(pH=8)、NaOH(pH=14),从强酸、弱酸、弱碱再到强碱的溶液。HCl(pH=1)和HCl(pH=6),NaOH(pH=8)和NaOH(pH=14)可比较不同离子强度对锆石溶解的影响。扫描电镜(SEM)对比观测表明,反应前后锆石表面微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反应后锆石表面平台和台阶普遍存在溶蚀现象,通过能谱(EDS)发现反应后的zr/si比和Zr/O比均大于理想原子比1:1和0.25:1,这可能是反应后锆石表面可能形成富锆的薄层沉淀。锆石表面溶解现象还得到了反应溶液ICP-AES分析结果的进一步支持。对测得溶液中zr、U的浓度,发现随着反应时间的增加,溶出量也随之增加,HCl(pH=1)溶液中溶出量最高,均比HCl(pH=6)溶液中的溶出量要高,而在碱性溶液NaOH中,60天后锆元素的溶出量明显变低。拉曼光谱观测表明在试验条件下锆石没有发生明显的蜕变现象。   根据试验结果,对锆石溶解动力学进行了讨论,并对试验意义进行了说明。
其他文献
为了解决低渗透砂岩油藏开发中存在的问题,探索裂缝识别与预测的方法和手段,本论文以东营凹陷牛庄洼陷为研究背景,以牛35、牛20块沙三中浊积砂体为依托,开展了裂缝识别与预测技术
以石油地质学、层序地层学、沉积学、地震地层学等理论知识为指导,结合前人研究成果,运用地质、地震、测井、岩芯等资料,针对滨南地区浊积砂体储层薄、埋藏深、分布不稳定、隐蔽
乳化液在金属切削加工中被大量使用,其常含有有害添加剂,尤其在极压乳化液中还含有硫、磷、氯等物质,因此危害工人健康及污染环境。随着人们对环保和节能意识的不断增强,越来越关
随着社会的发展,新媒体的出现和手机的普及使人们的阅读内容和阅读时间出现娱乐化和碎片化的倾向,进而形成浅阅读、浅思维的习惯.高校图书馆应正确地利用学生碎片化的阅读方
地震勘探在能源矿产及工程勘查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但多为二维地震勘探及相应的二维地震波场数值模拟。近年来三维甚至四维地震勘探有较大的发展趋势,本文主要针对三维地震进行
在活动论构造历史观和盆地原型分析TSM工作程式的指导下,从成盆构造环境、盆地构造变形特征、沉积充填特征等方面出发,采用系统的地质分析与野外露头、钻井岩芯、地球物理解释
降雨是诱发滑坡的重要因素之一,“中国地质灾害数据库”记录了1949年至1995年期间在我国发生的滑坡灾害,其中68.5%的滑坡是由降雨引起的。四川省宣汉县天台乡特大型滑坡就是暴雨诱发滑坡的一个典型实例。及时排除地表水,减少其入渗量,降低地下水位,是治理这类滑坡的关键;而要科学合理地布置排水工程,必须深入研究滑坡区地表和地下水的产流、分布及其运移特征。本论文结合宣汉县天台乡特大型滑坡,以滑坡工程地质
我国是一个地质灾害多发的国家,而滑坡是造成巨大经济损失的灾害之一。随着人口的快速增加、人类工程活动的日益强烈,自然环境受到破坏开始恶化,滑坡灾害发生频率越来越高,为减轻
在陶瓷装饰中,传统"半刀泥"刻画技艺,有其独立的艺术语言及审美,且有自己的适用范围。分析发现"半刀泥"具有变化的笔触,表现力强烈。适用透明或半透明的色釉料。
本文以新窑沟隧道工程为研究实例,在收集和分析前人资料及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水平岩层地区隧道围岩的破坏类型及破坏机制进行了研究。应用模糊综合评价的方法建立了水平岩层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