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历史、地理等多方面原因,大多省际边界区表现出明显的经济欠发达性、不协调性和不可持续性,“行政区边缘经济”特征突出。然而省际边界区拥有复杂的空间动态性和广阔的土地利用方式转换空间,能够激发较高的空间结构优化潜能,凭借其限制因素少、区位条件的特殊性等优势将成为引起大城市地域空间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的主要力量地区。与此同时,省际边界区往往也是资源密集区、生态敏感区和民族聚居区,倘若能将这些资源要素进行有效的利用,原来处于劣势的工业、市场区位将会转变为优良的旅游发展区位。因而,对发展旅游而言,边界区域不单纯意味着欠发达的负效应和“经济空洞”,而是孕育着博大的边界正效应潜能和“经济奇迹”。 旅游业发展是以一定空间条件为基础的,从这个意义来说,空间环境的大小将决定其旅游发展规模。同时,省际边界城市除了拥有与自身地位相匹配的旅游目的地功能之外,它在整个空间系统中还充当旅游门户的作用。如果把它作为一个功能体而不是目的地的时候,不论从旅游的角度,还是从城市的角度,一些问题的解决就需要把城市放在更广的区域空间尺度上进行思考。因此,本文从客观和多维的视角出发,以区域为“棋盘”,试图借助旅游空间拓展战略,从时间序列和空间布局两个角度出发,在分析平凉旅游空间结构演化和产业协调的基础上展开旅游空间拓展,从而使省际边界区域间旅游竞争从无序向理性发展,营造整体和持续的竞争优势。 论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阐明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及研究思路和方法;第二部分为国内外研究综述,对省际边界区及省际边界区与旅游发展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并对相关理论观点加以介绍;第三部分采用动态演绎的思维分析方法,以“边界”的视角对平凉旅游开发条件、时空交融历程及发展潜力作了简要分析;第四部分对陕甘宁边界区内部特征及平凉发展旅游的潜在优势进行多尺度的系统解析,拟在“核心——边缘”机理的指引下将平凉构建成边界区域的旅游中心城市,导引旅游空间拓展工作的展开;第五部分结合平凉城市发展总体规划的基本思想,立足平凉当前的旅游空间格局,以区位、客流和交通条件变革等原始动力为切入点,探讨了平凉旅游空间拓展理念、拓展模式、拓展谱系及价值取向;第六部分针对平凉旅游空间拓展的关键性突破提出了相对应的基本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