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态土壤上的畸形之花——论《最蓝的眼睛》中佩科拉之疯癫

来源 :北京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ui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对《最蓝的眼睛》中佩科拉之疯癫进行了分析。托尼·莫里森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黑人女作家,她的作品集中描写黑人妇女在白人文化的冲击下所受到的伤害。她的处女作《最蓝的眼睛》发表时引起了极大的争议,曾被列为禁书。但随着时间的流逝,这部小说逐渐被人们接受,并成为研究莫里森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部作品深切关注了黑人女性的生存状况,表现了黑人妇女在种族、阶级、性别等多重压迫下造成的自我憎恨和身份迷失,及由此引发的悲剧。小说的主人公佩科拉是一名11岁的黑人小女孩。由于她的皮肤比周围其他黑人更黑,而饱受歧视与虐待。她渴望拥有一双蓝眼睛,期冀这双眼睛能够将她从痛苦的生活中拯救出来。然而在故事的最后,受尽打击的佩科拉变得神志不清,幻想着自己拥有了最蓝的眼睛。故事发生的时间是佩科拉成长的重要阶段。她在生理上进入了青春期。成长小说里长大成熟意味着一系列的痛苦经历。佩科拉不仅要面对生理上的转变,还有经受严峻的精神考验:生理上的成熟给女孩带来了更多的危险,佩科拉的身份也因此迅速转变——从儿童到青少年,从青少年到母亲;与成人社会的接触也转变了佩科拉的思想认识——在寻求被别人接受的过程中,白人文化在她身上的凸现,最终导致了她的自我迷失。 佩科拉所生存的黑人社区是畸形的。普遍存在的白即美丽观念,令黑人毫无尊严可言。他们被迫学会了痛恨自己和不爱他人。这个缺乏爱的群体充满了敌意与怨恨。为了缓解这种压抑的生活,他们迫切地需要找到一只替罪羊。佩科拉无法在不安与伤害之中继续生活。但她的发疯不仅仅归因于其脆弱的意志力。更黑的皮肤、恶劣的家庭环境都令她成为黑人群体中的“它者”。黑人们为了表明与她的不同而不断地歧视、虐待她。佩科拉代表着黑人最不堪的生理特征,为了与之区别并最终摆脱佩科拉的威胁,变疯是最安全有效的方式。另外,佩科拉变美的愿望也只有在疯癫时才能实现。但是,疯癫是由所谓的“正常人”定义的。当我们分析小说中的角色时,我们会发现他们或多或少都有一些疯狂。那么佩科拉的疯癫从根本上说就是不成立的。此外,作者创作出佩科拉这一角色的目的,也是想借助这一极端的形象来达到警示黑人的作用——白人文化对黑人群体的侵蚀作用不可小视,佩科拉的疯癫是所有黑人身上的异常的集合体。与文学中经典的疯女人角色相比,佩科拉更加脆弱而无助。年幼的她几乎没有应对外部世界的任何力量。即使那些疯女人放弃了自我意志与追求,她们起码还有生存的机会。而佩科拉只能怀着幻想中的希望,卑微地苟延残喘,只能走向悲剧的终点。佩科拉的疯癫犹如在被毒化的环境中开放的畸形之花,向我们昭示了罪恶的社会如何褫夺一个少年健康成长的权利。
其他文献
科幻文学的“新浪潮”运动兴起并发展于20世纪60年代,持续时间长达十余年,是继约翰·坎贝尔主导的科幻“黄金时代”后又一大规模的科幻文学创作潮流。在这次运动当中,科幻小
作为美国现代小说的开创者之一,舍伍德·安德森在美国现代文学史上享有非常特殊的地位,由于对众多大家的影响而被称为“巨人们的导师”。其代表作《小镇畸人》更是美国文学史上
菲利普·罗斯(Philip Roth)是当代美国著名犹太小说家之一。1959年,罗斯以第一部中短篇小说集《再见吧,哥伦布》被文学界所认识,此后开始了他孜孜不倦的写作生涯。罗斯的作品多数
《爱药》作为路易斯·厄德里克的代表作,自1984年出版以来,深受国内外读者的好评,是美国族裔文学研究的主要文本之一。该小说浓郁的印第安特色和对印第安人生存状态的描写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