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章从发展的适应性角度提出了大学生的八个心理健康标准:无躯体化症状;认知正常;情绪健康;人际和谐;生活学习状态良好;自我意识恰当;发挥潜能、追求成功。本研究的目的是考察大学生生活方式、社会支持、心理健康现状,以及生活方式、社会支持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研究以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系统中的分量表《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自编《生活方式量表》、肖水源编制的《社会支持评定量表》为工具,对武汉市的5所高校随机抽取935名大学生为被试,进行调查研究。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大一的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较其他年级低;体育类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高于其他学科类别的大学生;成绩好的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相对较成绩差的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高。2.大学生的不良生活习惯问题是其生活方式中比较突出的问题。大学生共同的问题是饮食结构不合理、缺乏体育运动锻炼。3.从社会支持总体情况来看,大学生社会支持程度在年级、生源地、家庭情况上并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女生获得的社会支持各项指标要比男生高,差异显著;非独生子女的大学生比独生子女的大学生体验到的主观支持要多些,支持总分也明显高些,并在这两项上差异极其显著;体育类学生的社会支持各项指标均高于其他类学生,且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4.大学生生活方式、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总体上看,大学生的生活方式、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存在正相关(p<0.01)。生活方式、社会支持对心理健康有显著的影响作用。以心理健康为因变量,生活方式、社会支持做自变量作回归分析,生活方式、社会支持进入回归方程,回归系数非常显著,对心理健康有预测作用。以心理健康为因变量,生活方式三个维度(作息、饮食、体育锻炼)、社会支持三个维度(客观支持、主观支持、支持利用度)为自变量作逐步回归分析,主观支持、饮食、支持利用度、作息、体育锻炼五个变量进入回归方程,回归系数非常显著,对心理健康有预测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