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研究对象是“获、取、授、予、与”五字所表示取予范畴义的历时演化情况。其中,“获、取、授、予、与”五字语言单位上包括词和语素两个层级。取予范畴义下分为获取和给予两个次位意义范畴。本文从义位的意义结构视角对“获、取、授、予、与”取予范畴义的历时演化情况进行研究。研究主旨是,揭示“获、取、授、予、与”取予范畴义意义结构演化的基本过程和规律。研究思路是,先概括“获、取、授、予、与”取予范畴义意义结构历时演化的基本过程,然后归纳出其演化规律。基本过程部分,以“获、取、授、予、与”五字为统帅,分上古、中古、近代三个历史时期次序展开。本文共分五章:第一章,绪论。明确本文的研究对象,述评取予意义范畴和词语意义结构的研究现状,阐释本文的研究意义,说明本文的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列举本文历时研究所采用的材料。第二、三、四章,依次描写上古、中古和近代“获、取、授、予、与”取予范畴义的意义结构。每章以“获、取、授、予、与”五字为统帅,分词位和语素两条线索展开描写,先概括各字的取予类义位,接着对其取予类义位进行列举,然后以表格形式呈现每个相关义位意义结构的分布状况,最后归纳各时期“获、取、授、予、与”取予范畴义意义结构的特征和整体态势。第五章,总结“获、取、授、予、与”取予范畴义意义结构演化的基本过程和规律。本文的主要结论有以下几点:第一,各时期“获、取、授、予、与”取予范畴义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第二,“获、取、授、予、与”五字从古至今语素化的程度不断提高。第三,各字所表示取予范畴义意义结构的演化轨迹基本上是从“连整性结构”与“分立式结构”并存逐步趋向“全分立式结构”。具体演化过程如下:“获”:上古时期(连整性结构使用频率<分立式结构使用频率)→中古时期(连整性结构使用频率<分立式结构使用频率)→近代时期(全分立式结构)。从上古到近代,“获”字所表取予范畴义的连整性结构使用频率不断降低,其意义结构逐渐发展为全分立式结构。“取”:上古时期(连整性结构使用频率<分立式结构使用频率)→中古时期(连整性结构使用频率<分立式结构使用频率)→近代时期(全分立式结构)。从上古到近代,“取”字所表取予范畴义的连整性结构使用频率不断降低,其意义结构逐渐发展为全分立式结构。“授”:上古时期(连整性结构使用频率<分立式结构使用频率)→中古时期(连整性结构使用频率<分立式结构使用频率)→近代时期(连整性结构使用频率<分立式结构使用频率)。从上古到中古,“授”字所表取予范畴义的连整性结构使用频率呈下降趋势,在近代又有所提升,其意义结构一直为“连整性结构”与“分立式结构”并存。“予”:上古时期(连整性结构使用频率<分立式结构使用频率)→中古时期(全分立式结构)→近代时期(全分立式结构)。从上古到中古,“予”字所表取予范畴义的连整性结构使用频率不断降低,其意义结构在中古时期已发展为全分立式结构。“与”:上古时期(连整性结构使用频率<分立式结构使用频率)→中古时期(连整性结构使用频率<分立式结构使用频率)→近代时期(全分立式结构)。从上古到近代,“与”字所表取予范畴义的连整性结构使用频率不断降低,其意义结构逐渐发展为全分立式结构。基于“获、取、授、予、与”取予范畴义历时演化过程和相关研究,大致可以得出结论:取予范畴诸字所表示取予范畴义的意义结构总体上呈现出由“连整性结构”与“分立式结构”并存至“全分立式结构”演化的发展态势。结合义位意义结构有无、多少等方面动态变化所反映情况分析,大致可以进一步得出结论:取予范畴诸字所表示的取予范畴义总体上反映出由“连整性结构”至“分立式结构”发展的基本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