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究针刺与艾灸干预卒中后功能性便秘的临床疗效及肠道菌群结构变化。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卒中后功能性便秘的8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余数分组法分为针刺组与艾灸组,两组均为40例。针刺组患者针刺左水道、左归来、外水道、外归来,艾灸组患者艾灸神阙穴,每日1次,周日休息,共3周。于治疗前后评估两组患者便秘症状量表、PAC-QOL量表、布里斯托大便分型评估表,以评价临床疗效,同时分别留取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粪便样本进行16S r DNA扩增子测序及OTUs聚类,分析治疗前后两组组间肠道菌群群落结构差异。结果:1.80例患者均接受3周,共计18次治疗,患者依从性良好,无不良事件发生;2.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项目无明显差异;入组时PAC-QOL评分、便秘症状评分、布里斯托大便分型评分无显著差异,两组基线一致。患者便秘症状的严重程度与年龄正相关,与性别、卒中类型、NIHSS评分、既往病史均无显著相关性;3.两组患者便秘症状均较治疗前好转;治疗后两组间PAC-QOL量表评分无显著差异;艾灸组治疗后便秘症状量表、布里斯托大便分型、生理及治疗满意度改善情况均优于针刺组,两组患者治疗时每分钟肠鸣音显著升高,艾灸组显著高于针刺组;治疗后肠鸣音次数改善无显著性差异;4.治疗前针刺组(A1)和艾灸组(B1)与卒中无便秘患者(BC)比较chao1指数存在极显著差异;治疗后针刺组(A2)和艾灸组(B2)与BC相比差异不显著;针刺组治疗前后Beta多样性指数存在差异(P=0.0145),艾灸组治疗前后Beta多样性指数差异极显著(P=0),且针刺与艾灸组治疗后群落构成存在差异;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样本A1、A2、B1、B2与BC组样本相比,均存在差异;5.对差异分析,显示艾灸组患者治疗后肠杆菌、肠球菌、变形菌门相对丰度均较治疗前降低,针刺组患者治疗后肠杆菌、肠球菌、变形菌无显著改变,两组间进行比较,肠球菌属丰度具有显著差异;两组患者梭菌相对丰度均较治疗前降低;厚壁菌门、柔膜菌门、拟杆菌相对丰度无明显变化;两组患者治疗后普雷沃氏菌科相对丰度均有所升高,但与BC组相比相对丰度仍较低;两组治疗后乳杆菌丰度均提高,艾灸组乳酸杆菌丰度显著高于针刺组,但仍低于BC组乳酸杆菌丰度;艾灸组治疗后双歧杆菌丰度高于针刺组,且基本与BC组双歧杆菌丰度相当;艾灸组治疗后乳酸杆菌、总产SCFAs菌相对丰度升高优于针刺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针刺左水道、左归来、外水道、外归来与艾灸神阙穴均能够改善卒中后功能性便秘的症状;针刺与艾灸均能促进卒中后功能性便秘患者肠蠕动,改善患者粪便性状,并降低患者便秘症状评价量表评分;卒中后便秘严重程度与患者年龄正相关;(2)针刺左水道、左归来、外水道、外归来与艾灸神阙穴均能够调节肠道菌群结构;针刺可提高卒中后功能性便秘患者肠道普雷沃氏菌丰度,降低产甲烷菌丰度;艾灸在增加卒中后功能性便秘患者产SCFAs菌、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减少肠杆菌、肠球菌、梭菌丰度方面作用更加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