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D蛋白促细胞凋亡增殖失衡作用与IgA肾病病情的关系

来源 :河北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ixianshengzh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IgA肾病(Ignn)是我国原发性肾小球肾炎中最常见的病理类型之一,表现为肾小球系膜细胞及基质增生、硬化,继而肾衰竭。以往研究多集中在细胞增殖方面,随着凋亡研究不断深入,发现维持细胞数目稳态需要增殖与凋亡两者相平衡,故细胞凋亡在IgA肾病中的作用逐渐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BID蛋白属于Bcl-2基因蛋白家族亚家族3成员,其通过线粒体发挥促凋亡的作用,是死亡受体途径和线粒体途径间的枢纽,在多器官细胞凋亡过程中发挥了关键的作用。本文通过检测IgA肾病不同病变程度肾组织中BID蛋白的表达与细胞凋亡、增殖的关系,探讨其与IgA肾病病情的关系。 方法:2006,1~2006,08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肾内科经临床和肾活检确诊的IgA肾病住院患者52例(男29例,女23例,年龄33±14岁),除外紫癜性肾炎、乙肝病毒相关性肾炎、狼疮性肾炎及肝硬化性肾小球硬化症等继发性肾脏病,活检前均未用过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低分子肝素钠等治疗。10例肾肿瘤患者手术切除的远端肾组织作为阴性对照组(光镜及免疫荧光均正常)。详细收集患者临床和病理资料。根据Katafuchi肾小球分级标准将IgA肾病患者肾组织分为Ⅰ-Ⅳ级,其中Ⅰ级:16例,Ⅱ级:12例,Ⅲ级:13例,Ⅳ级:11例。用免疫组织化学(P-V)法检测肾组织中BID蛋白、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和纤维连接蛋白(FN)的分布与表达,用脱氧核糖核苷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并结合光镜形态学检测凋亡细胞。BID蛋白用平均光密度表示。所有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1 肾组织中BID蛋白表达:对照组肾小管上皮细胞中均匀弱表达,肾小球及间质中偶见表达;IgA肾病患者组织中肾小管上皮细胞胞浆管腔侧高表达,且近曲小管表达强度和范围均明显高于远曲小管上皮细胞,脱落或变性的小管上皮细胞表达最强;肾小球、间质毛细血管内皮细胞随病变程度加重表达增强、范围增大(Ⅰ级~Ⅳ级病变组从14.42%增至32.38%,P均<0.05)。2 肾组织中凋亡细胞及PCNA表达:两者对照组肾小球内未见表达,肾小管中偶见阳性细胞。IgA肾病患者组织中肾小球内阳性细胞主要位于系膜区、细胞性新月体和包曼氏囊壁层上皮细胞;近端、远端肾小管及间质均见到阳性细胞。凋亡细胞随肾组织学病变程度加重而表达增强(Ⅰ级~Ⅳ级病变组比值从18.52%增至58.18%,P<0.05)。PCNA Ⅰ级~Ⅲ级病变随肾组织学病变程度加重而表达增强(比值从20.66%增至50.4%,P<0.05),Ⅳ级病变较Ⅰ级、Ⅱ级病变表达增强(P<0.05),但较Ⅲ级病变表达无明显差异(52.18±7.34%VS50.4±7.42%,P>0.05)。细胞凋亡与增殖两者总体呈正相关(r=0.9862,P<0.05)。Ⅰ、Ⅱ、Ⅳ级病变两者比值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Ⅲ级病变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805)。3 FN表达主要见于肾小球系膜基质、基底膜,肾间质或小血管壁内表达量较少,与对照组表达部位一致,但随肾组织学病变程度加重程度明显增强(Ⅰ级~Ⅳ级病变从12.84%增至57.69%,P<0.05),其在肾小球节段性硬化处尤为明显,但在球性废弃的肾小球内其着色强度明显减弱。肾小球系膜区FN与肾小球损伤程度呈正相关(r=0.724,p<0.01)。4肾小球内BJD蛋白与凋亡细胞比值、PCNA、FN表达及肾小球硬化率正相关(r=0.7361~0.9217,p均<0.01)。BID蛋白在肾小管及间质表达与FN成正相关(r=0.7193,p<0.01)。5 BID蛋白在IgA多部位沉积组明显高于IgA单纯系膜区沉积组(p<0.01);BlD蛋白在尿蛋白>3g/d组高于尿蛋白<1g/d组。BID蛋白表达与24小时尿蛋白定量、尿素氮、血肌酐正相关(r=0.3719~0.5079,p均<0.01),与肾小球滤过率及8小时禁水尿渗透浓度负相关(r=-0.4864、-0.4246,p均<0.01)。 结论:1 IgA肾病肾组织存在细胞凋亡增殖失衡。2 BID蛋白可以促进肾组织细胞凋亡,其可能是影响IgA肾病凋亡增殖失平衡因素之一。这示其可能为判断预后的一项:重要病理指标。
其他文献
目的: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是一种慢性全身代谢性疾病,其发病率逐年升高。目前临床最常用的血糖监测方法为时间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Glycated hemoglobin A1c,Hb A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