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基于全国农区527个气象站点1961-2010年气象资料和全国农作物、小麦、玉米、水稻病虫害资料,以及省区白粉病病情资料、稻飞虱虫情资料,采用相关分析方法,筛选影响农作物病虫害发生流行的关键气象因子,研究了气候变化对病虫害发生影响的量化特征。基于小麦白粉病、水稻稻飞虱的前期和相应时段关键气象因子、前期病虫发生情况,构建病虫发生气象条件等级动态预警模型。主要结论如下:(1)近50年来,气候变化导致的各气象因子变化总体有利于全国农作物病虫害、病害、虫害的发生面积扩大,危害程度加剧。如农区平均温度每升高1℃,农作物病虫害、病害、虫害发生面积增加15611.24、6095.82、9664.10万hm~2次;适宜温度下,升温对病虫害发生有利,而高温不利;小雨雨量、雨日的减少对病虫害发生有利,而大雨、暴雨雨量增加对其有利,其雨日作用不显著;暖春、炎夏、暖秋、暖冬有利于病虫害扩展、越夏、滞留、越冬。(2)近50年气象因子变化总体上使小麦、玉米、水稻病虫害、病害、虫害的发生趋于严重。如小麦全生育期平均温度增加1℃,使其病虫害、病害、虫害发生面积分别增加2854.36、1534.89、1319.47万hm~2次;玉米全生育期日照时数减少100h,使其病虫害、病害、虫害发生面积分别增加1736.76、496.22、1240.54万hm~2次;水稻全生育期风速减小1m/s,使其病虫害、病害、虫害发生面积分别增加17460.59、5778.33、11682.27万hm~2次。(3)近30年气候变化导致的气象因子变化有利于全国小麦白粉病的发生,各省市白粉病发生存在明显差异。总体来说,河南、河北、山东、江苏、安徽、甘肃等省区,气象因子变化总体上使其白粉病趋于严重;而浙江、福建、湖南、广西等省小麦白粉病趋于减轻。(4)近30年气候变化导致的各气象因子变化总体有利于稻飞虱发生,省份之间差异明显。气象因子变化总体上只有在黑龙江稻飞虱发生面积呈减少,其余各省稻飞虱均呈加重趋势,江苏、浙江、湖南三省稻飞虱发生面积增加较多,超过200万hm~2次,其余大部分省份增加值在0~200万hm~2次。(5)基于因子膨化筛选影响因子,构建了豫西南地区小麦白粉病发生等级逐周预报模型、河北地区小麦白粉病发生等级逐侯预报模型、桂林地区稻飞虱发生等级逐侯预报模型,模型预报精度较好。三种模型的预报准确率达到80%以上,为开展小麦白粉病和水稻稻飞虱短期临近预报、提升病虫综合防治和决策服务水平提供了科技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