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志愿精神是全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是基于人类的道德和良知,以自愿和不图物质报酬的方式,为他人和社会提供服务的一种奉献精神。大学生志愿精神是指大学生志愿者自愿的、不计报酬地参与推动社会进步、促进人类自身全面发展的社会公益事业的精神;是在大学生个体的经历和背景、在社会关系的综合作用基础上产生的对自我的积极定位,对社会、人类及自然的积极认识与评价,以及对于社会历史发展的积极价值取向。大学生志愿精神具有志愿精神的进步性、志愿精神的导向性、志愿精神的自觉性和志愿精神的体验性四个方面的特征。
加强我国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研究,发挥大学生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主力军作用,不断提升社会软实力,对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当前,我国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的政策不断完善、形式丰富多样、组织体系更加明确;同时也存在着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渠道单一化、内容浅表化、缺乏系统性及大学生对志愿精神认识有偏差等问题;更面临着诸如志愿者的志愿服务动机多元化、对当前志愿服务状况存在诸多不满、志愿精神培育进课程面临尴尬、志愿精神受到物质利益的影响、社会认可度有待提高等方面的挑战。
通过借鉴美国、印度、丹麦、泰国等高校的志愿精神培育实践经验,结合我国高校的实际情况,提出包括高度重视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工作、加快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课程整合的步伐、创新大学生志愿服务实践、营造广泛的舆论氛围、建立健全志愿服务保障机制等在内的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