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原发支气管肺癌,简称肺癌,是一种常见的胸部恶性肿瘤,同样也是人类癌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无论男女,近年来肺癌的发病率以及肺癌的死亡率在逐年上升,其中肺癌的死亡率高于其他所有癌症的死亡率。但早期肺癌症状不易表现出来,同时由于早诊率的相对不高,大多数患者在临床诊断时已经处于疾病中晚期。约75%以上的患者在确诊时肿瘤已经局部进展或发生转移,并且在这些患者中只有将近5%的肺癌患者在诊断后,存活能够超过5年以上。随着在肿瘤分子生物学研究领域的迅速发展,许多人在研究肿瘤基因的异常表达与肿瘤组织的关系中,发现了在肺癌的生长以及侵袭的过程中常伴随着一些肿瘤基因的异常变化。由此可见,在恶性肿瘤发病的各个环节中,基因的改变有着关键性的影响。p16位于人染色体的9p21区,其编码的蛋白可以特异地选择和抑制CDK4,对细胞的增殖起着负性调控作用。当p16基因失活后则无法使其表达蛋白与CDK4-CyclinD相结合,使细胞无限制地进入G1/S期,最终引发癌症。p16-CDK4/6-CyclinD1-pRb通路是细胞周期中重要的细胞周期通路,在此通路中pl6基因的失活与肺癌的发生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p16基因在靶向治疗方面,可以作为分子靶向研究的新方向。由于p16基因的分子量小,在用于基因的诊疗过程中,更加方便,更加容易操作,并且与其他的肿瘤基因的相互作用中,可以发挥更好的协同作用,抑癌的作用得到了加强,使得其可以用于癌症靶标的治疗。本研究通过检测p16蛋白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肺癌在临床中的早期诊断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以及对潜在的靶向药物治疗提供了一定的依据。目的:通过检测p16蛋白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p16蛋白表达水平与非小细胞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方法:收集延安大学附属医院2008年~2013年间经病理证实的肺癌患者63例为实验组,其中男性39例,女性24例,年龄38~71岁,平均年龄53岁。鳞癌36例,腺癌27例。以AJCC第七版作为TNM分期标准,I期的有22例,II期的有19例,III期的有22例。高、中分化的有40例,低分化的有23例;伴有淋巴结转移的有36例,无淋巴结转移者27例。另选肺良性病变患者26例为对照组,其中男性15例,女性11例,年龄24~72岁,支气管扩张9例,肺炎性假瘤5例,结核12例。所有标本经取材后使用10%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采用链霉素抗生物素-过氧化酶免疫组化法(SP法)检测病理证实的63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及26例肺良性病变患者中p16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肺癌组织p16蛋白的阳性表达率显著低于肺良性病变组织(47.62%vs100%,χ2=21.644,p<0.05);腺癌的p16蛋白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鳞癌(77.78%vs25.00%,χ2=17.230,p<0.05);I~II期肺癌的p16蛋白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III期肺癌(58.54%vs 27.27%,χ2=5.610,p<0.05);无淋巴结转移肺癌的p16蛋白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有淋巴结转移肺癌(68.97%vs 29.41%,χ2=9.817,p<0.05);高、中分化肺癌p16蛋白的阳性表达率高于低分化肺癌(55.00%vs 34.78%,χ2=2.393,p>0.05);在男、女患者中p16蛋白阳性表达率中分别为(41.03%vs 58.33%,χ2=1.784,p>0.05);在<50岁与≥50岁患者中p16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0.00%vs 45.45%,χ2=0.130,p>0.05)。结论:肺癌患者组织中p16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16蛋白低表达与肺鳞癌、较晚分期、有淋巴结转移呈显著正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