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和目的:Clorf10(Chromosome 1 open reading frame 10)基因是2000年通过差异显示PCR发现的一个新基因,位于染色体lq21。在正常食管黏膜表达,而在食管癌组织和食管癌细胞系中表达下调,因此被认为可能与食管癌的发生发展相关。已有研究表明Clorf10参与了食管组织的热休克反应,并能抵抗酸性物质对食管上皮细胞的损害,是食管组织应激蛋白之一。本研究筛查了汉族人群Clor10基因的遗传变异并探讨其与食管癌发病风险的关系。方法:随机选择32个正常人外周血淋巴细胞DNA标本,通过测序的方法寻找位于Clorf10基因启动子区、编码区和非编码区的SNP位点。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方法,检测了991例食管癌患者和984例配对的正常对照者Clorf10-1139G/C基因型,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计算各基因型携带者食管癌的发病风险,并以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研究启动子区和3’非翻译区SNP的生物学功能。结果:DNA测序发现了位于Clorf10基因内的六个SNP位点(-1747G/T.-1139G/C.-1079G/A.-900G/T.Gly480Ser和4666G/A),且呈完全连锁状态(D’=1,r2=1)。病例对照研究表明,与携带Clorf10-1139GG基因型者比较,携带-1139CC基因型者罹患食管癌的相对危险性增加(OR=1.34,95%CI,1.02-1.76).同时,-1139G/C多态与吸烟状况存在相乘交互作用,共同增加食管癌的发病风险。体外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显示,位于Clorf10启动子区和3’非翻译区的SNP位点均不影响Clorf10基因的转录水平。结论:存在于Clorf10基因内高度连锁的六个SNP位点(-1747G/T、-1139G/C.-1079G/A.-900G/T.Gly480Ser和4666G/A)可能是汉族人群食管癌的易感因素。背景和目的:分化抑制因子1或DNA结合抑制因子1(inhibitor of differentiation or DNA binding 1, ID 1)是HLH (helix-loop-helix)转录因子家族的成员之一,在多种恶性肿瘤中存在mRNA水平或蛋白水平的高表达,且常常与肿瘤的分期、淋巴结转移和不良预后呈正相关。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表明ID1在细胞周期、细胞分化、细胞衰老、细胞凋亡、血管生成等细胞生命过程中发挥重要的调节作用。因此,以ID1及其下游分子通路作为靶基因的肿瘤药物可能成为新的肿瘤治疗策略。本研究旨在检测化疗药物及DNA损伤剂对肿瘤细胞ID1表达水平的影响及其机制,并进一步探究ID1表达水平对肿瘤细胞对化疗药依托泊苷敏感性的影响。方法:本研究用依托泊苷、顺铂和紫外照射处理EC9706和HCT116细胞,通过Western blot和Real-Time PCR的方法检测ID1在蛋白水平和mRNA水平的变化。随后通过测定依托泊苷处理后细胞中ID1的蛋白稳定性、启动子区转录活性和mRNA稳定性来探索ID1表达变化的机制。另外,我们建立了能稳定过表达ID1蛋白的HCT116细胞系,检测外源过表达ID1对依托泊苷诱导的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依托泊苷、顺铂和紫外处理EC9706和HCT116细胞能够引起ID1在蛋白水平和mRNA水平的表达下调。依托泊苷处理对细胞中ID1的蛋白稳定性和转录活性没有显著影响,但可能降低了ID1 mRNA的稳定性。另一方面,外源过表达ID1能够抑制依托泊苷在HCT116细胞中诱导的细胞凋亡。结论:依托泊苷通过加速ID1 mRNA的降解速率实现对ID1的表达下调。另外,ID1能够降低HCT116细胞对依托泊苷的敏感性。这提示我们降低ID1的生物活性可能成为肿瘤治疗的新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