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战后东北问题中,张莘夫事件是同时涉及国民政府、苏联、中国共产党三方关系互动的典型案件之一,既反映了中、苏对东北工业归属权的争执,也是国、共争夺东北的一个具体事例。作为不同的政治主体,国、苏、共三方对此案都有着自身视角的理解与应对,并随事态发展而调整其因应之道。张莘夫事件在国方内部激起了层层波澜,东北行营职员在此案后被陆续调回重庆,东北行政接收工作也陷入停滞。为了平衡态势,苏方在张案后对东北中共军队的行动有所约束,这种策略上的“微调”表面上看似摇摆不定,实际上是苏方一以贯之的双面因应之道。事件后,中共方面更加注重对待国方接收人员的应对策略与抵制技巧,多次强调不要伤害接收人员。在宣传方面,国、苏、共三方进行了各有所异的报导与阐释,这些众口不一的言说同样也作为历史事实的一种,与最初的事件真相混杂糅合,成为我们所认知的历史。国方对张案的宣传手法有“详”有“略”,剑指中共,而避免提及苏方责任。苏方则试图转移视线,不提张案具体情形,将关注重点放在中国国内的反苏言论以及国民政府对此的纵容行为,向国方施压。而在中共的宣传叙事中,张案是国民党内反动派自导自演的惨剧,把矛头对准国民党内反动派,以防御性姿态开展宣传反攻。基于不同的叙事框架,国、共在报纸、期刊等媒介上发表新闻及言论,双方有来有往、针锋相对,将对张案的阐释纳入到整个战后宣传的博弈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