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理论背景不孕症(infertility)是常见的妇科疾病,是生殖医学的研究热点。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女性在社会及工作中的地位渐渐发生转变,越来越多的女性成为高学历的工薪阶层,从家庭走向社会的角色转变使得女性承受的压力日益繁重,加上晚婚晚育的普及,使得非常多的女性错过生育的最佳时间。以上诸多原因使不孕症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调查统计近十年来不孕症发病率超过10%。不孕症的概念是指婚后2年、有规律性生活、未采取避孕措施而未能受孕。在不孕症中,排卵障碍性不孕约占女性不孕的25-30%。排卵障碍性不孕多见于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卵巢功能早衰(DOR)、高催乳素血症(HPRL)、小卵泡排卵及未破裂卵泡黄素化综合征(LFUS)。现代医学目前多采用促排卵药物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常用的促排卵药包括枸橼酸克罗米酚(clomiphene citrate, CC)、促性腺激素以及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及类似物。目前最常用的促排卵药物为克罗米芬,虽然其促排卵效果明显,但不良反应众多,常见的如卵巢增大、血管舒缩性潮红、腹部不适及罕见的视物模糊、呕吐、恶心、疲乏、头痛等。研究认为克罗米酚会降低子宫内膜对胚胎的接受性或导致自然流产率上升。中医认为肾—天癸—冲任—胞宫失于协调,肝脾肾三脏功能失常是排卵障碍性不孕的主要病因,而肾虚为病发的关键环节,因此对于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以补肾为要。李丽芸教授从中医整体观念出发,结合月经的不同阶段规律,提出了中药人工周期法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临床经验丰富,效果显著。研究目的本研究采用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将符合排卵障碍性不孕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中药人工周期组)和对照组(CC+HCG组),通过观察经期经量变化,宫颈粘液评分、基础体温、血雌二醇及黄体生成素峰值,经阴道B超监测排卵及内膜形态变化,测定月经周期D3天基础性激素六项的变化情况,研究探讨中药人工周期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症的作用,阐明在中药人工周期疗法在排卵障碍性不孕治疗方面的临床应用价值及其可能作用机制,为临床广泛应用提供进一步依据。研究方法本研究遵循DME原则和方法,采用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将排卵障碍性不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予中药人工周期疗法治疗,对照组予CC+HCG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各项指标及临床疗效,并将相关数据输入SPSS16.0建立数据库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研究结果中药人工周期治疗组妊娠率为36.67%,CC+HCG对照组妊娠率为30.00%,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量表评分总有效率为86.67%,对照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73.33%,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经治疗前后基础性激素水平比较,LH、 PRL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有统计学差异(P<0.05),E2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差异显著(P<0.01),T有下降趋势,无统计学意义(P>0.05),PRG有上升趋势,无统计学意义(P>0.05),FSH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对照组治疗后E2较治疗前升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各项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经治疗后,两组间性激素水平比较提示,中药组可明显降低基础LH水平,与西药疗效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余各项基础性激素及排卵期LH、E2比较无统计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排卵期E2及LH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差异显著(P<0.01);两组治疗前后量表评分比较,中药治疗组月经周期、BBT、宫颈粘液、排卵期LH及E2值、B超监测卵泡发育及内膜形态各项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显著差异(P<0.01),经期经量评分治疗前后无统计学差异(P>0.05);西药对照组月经周期、BBT、宫颈粘液、排卵期LH及E2值、B超监测卵泡发育各项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显著差异(P<0.01),经期经量及B超监测内膜形态评分治疗前后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评量表评分对比,中药人工周期组在宫颈粘液、BBT以及B超监测内膜形态各项评分均高于西药对照组,结果有统计学差异(P>0.05)。纳入研究的患者治疗期间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中药人工周期疗法有调节基础性激素水平的作用,能升高基础E2水平,降低基础LH及PRL水平,且对基础LH的调节明显优于西药组,能明显升高排卵期E2及LH峰值,有效调整月经周期,促使卵泡发育及破裂排出,改善宫颈粘液,提高子宫内膜容受性,有利于受精卵着床,尤其在改善宫颈粘液、调整基础体温曲线及改善内膜容受性等方面疗效优于克罗米芬。经统计提示,其总有效率及妊娠率与西药相当,且总有效率及妊娠率均高于西药组。总体而言,中药人工周期疗法可调节月经周期,促进卵泡发育及排出,改善子宫内膜容受性,有利于受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