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准噶尔盆地中部4区块(简称准中4区块)位于准噶尔盆地的腹部,阜康凹陷东部。该区侏罗系油气来源丰富,头屯河组和齐古组内发育岩性圈闭、构造-岩性圈闭,勘探潜力巨大。但圈闭内要形成油气聚集,必要的条件是有油源断裂的沟通,使深部烃源岩生成的油气在头屯河组和齐古组内聚集;另一方面,断层的侧向遮挡也是能否形成油气聚集的关键因素。但目前研究表明,研究区断层较为复杂,成因尚不明确,其对油气运聚成藏的关系还有待于深入研究。本论文在断层成因、类型、构造样式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平衡剖面技术开展了断层活动期次研究;依据样品地化数据对该区生烃潜力及油气来源做了分析;通过分析包裹体的荧光薄片,明确区内油气充注期次;从单井地层压力特征出发,分析了超压分布与油气成藏的关系;通过断层封闭性研究等,明确了断层对油气藏的控制作用。取得主要成果和认识如下:(1)研究区断层的形成与燕山期的走滑作用有关,断层主要为走滑断层,剖面几何学上主要表现为花状构造样式。正花状构造样式主要分布在董2-董7-董1-董101一线,走向近东西向。负花状构造主要分布在董8井附近,断层走向近南北向。董1-董1西区侏罗系断裂以逆断层为主,表现为一定的花状和雁列式构造特征,部分断层倾角大,具有压扭性质。董2北区侏罗系断裂受白家海走滑断裂和博格达山推覆带双重影响,既有正断层,也有逆断层,发育负花状构造,正断层分布在北边,呈近南北向展布,逆断层分布在南部,呈近东西向展布。董6区侏罗系断裂受博格达山影响,均表现为正断层,董6井以东呈近东西向展布,董6井以西呈北东-南西向和北西-南东西展布。(2)基于断层活动速率计算和分析表明,董1-董1西区以孤立或雁列式的中等角度逆断层为主,部分正花状构造,构造环境为早期拉张,中晚期压扭;董2北区以负花状构造为主,构造环境张扭;董6区以直立缺少分支的断层和负花状构造为主,构造环境为早期拉张,晚期张扭。董2北区在早中侏罗世平均断裂活动速率最大,晚侏罗世弱于董1-董1西,董6区在整个侏罗纪平均断裂活动速率最弱。(3)西山窑组和八道湾组烃源岩有机碳含量最高,为好的烃源层系。干酪根类型以Ⅲ型为主,Ⅱ2型次之,埋深在4800m以下的烃源岩已进入了低成熟阶段。通过萜烷和甾烷特征对比,头屯河组油砂与西山窑组烃源岩有很好的可对比性,准中4区块除了八道湾组烃源岩以外,西山窑组为头屯河组和齐古组内的油气提供了重要的油气来源。(4)建立了侏罗系八道湾组-三工河组、西山窑组-头屯河组-清水河组、西山窑组三套超压体系,不同的超压体系内具有相对独立的压力系统。造就了超压体系内部和超压体系外部(常压体系)两种不同的成藏模式。(5)研究区侏罗系存在Ⅲ幕油气充注,三工河组主要的成藏时间在白垩纪,头屯河组成藏时间较晚主要在新近纪。西山窑组和八道湾组高压烃源层系与储层中形成的剩余压力差是超压体系中油气传导的主要动力,断层晚期活动为超压流体的向上输导提供了运移通道。并据此提出了断层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1)油源断裂的发育是油气富集的首要条件;(2)与断层有关的圈闭类型是油气富集的主要场所;(3)断层侧向封闭性影响圈闭内的油气聚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