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从纵横两个方面对《三国演义》中的志怪成分进行研究。从纵向上说,《三国演义》是历史演义,是世代累积型作品,因此,有必要从历史角度、演义角度、累积角度三个方面来展开论述。其中就历史角度而言,史传精神与志怪传承说明了史传精神的“实”本身就已经包含了对志怪成分的肯定,而作为《三国演义》主要材料基础的《三国志》所体现出来的部分借鉴痕迹,也提供了有力实证;就演义角度而言,从文学的演进中探求志怪成分的传承,尤其是民间传说所提供的丰富的材料基础,这是构成作品志怪成分的又一主要来源;就累积角度而言,在经历了漫长的累积过程之后,《三国演义》对志怪成分的选择具有一定的时代环境与心理因素的影响,而这些志怪成分的出现,更多地体现了汉民族对志怪的偏好。志怪成分的取舍与传承是民族集体选择的结果。志怪成分在纵向上体现出来的文化厚度,使其在作品中具有了一定的深度。从横向上说,《三国演义》的志怪成分对文本本身、人物行为、情节构成等都有影响。其中就文本本身而言,《三国演义》作为长篇章回小说的开山之作,不仅在文体上具有开创性,而且其对志怪成分的纳入也有发凡的作用,对后世小说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后世小说中所显现出来的志怪成分甚至可以说是《三国演义》志怪成分扩大化的结果。比较而言,作为首创者的《三国演义》,其志怪成分因具有原初的状态而形成了它所独具的特点,这些特点使其在整个明清章回小说中独树一帜;就人物形象而言,这些志怪成分所产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人物行为各有特色的属性方面,而深层次的趋同基础,又使得错综复杂的人物行为不无规律可循;就情节而言,在与《三国志平话》的对比之中,能够得见小说对情节的借鉴与传承,而这些借鉴与传承的结果,也对小说情节本身的演进产生了一定的作用,这些作用在小说的情节构架中,不容忽视;就评价而言,志怪成分为这部名著增添了艺术感染力。虽然,《三国演义》作为章回小说的开山作品,这种发凡的状态难免会表现出某些不足,但它的作用是无法以原初的不足来抹杀的。本文结合传统的文学分析的方法、历史研究的方法、原型批评与分析心理学、统计学等研究方法,以《三国演义》文本为研究对象,透射其志怪成分背后的民族心理积淀,思考汉民族内心深层对原始积累的偏爱。并由此关照《三国演义》志怪成分的独特个性和其在民族文化传承过程中所起到的发凡作用,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打开了解汉民族文化的一扇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