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产业结构演进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一直是学者关注的问题,经济的快速稳定增长必然要依靠合理的产业结构。自从国家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内蒙古自治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已经引起了诸多学者的关注,其产业结构如何进行调整才能有效地提高其经济发展水平成为非常重要的问题。本文以内蒙古地区为例,通过收集内蒙古12个盟市从1996-2015年期间各地区GDP和三次产业的产值数据,将20年的时间分为四个阶段:1996-2000年、2001-2005年、2006-2010年、2011-2015年,每个阶段都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法及灰色关联分析法以内蒙古各盟市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探究,分析得到内蒙古产业结构在空间和时间序列上的差异,从而确定怎样调整产业结构调整才能对经济增长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首先对内蒙古地区产业结构现状特征进行分析,通过对四个阶段十二个盟市产业结构在产值比例,三次产业的变化趋势以及在各盟市的产值比较,得到内蒙古各盟市三次产业比值及产值的变化,发现内蒙古各盟市在四个阶段中,第二产业的产值比例一直处在主导地位,并且在2001年以后各盟市第二产业产值增长速度不断提升,产值比例进一步加大,产业结构严重失衡,表明各盟市已经进入高耗能、低效率的发展模式,而这种发展模式在各盟市中维持了8年左右,东部地区持续时间最短,一般为6年的时间;西部地区持续时间最长,最长的维持了10年的时间,可见不合理的产业结构虽然短时间内经济增长比较迅速,但是并不能持续稳定发展,最终会因为结构的不合理导致经济发展的减缓。对内蒙古地区经济状况进行分析,从时间序列和空间序列分别对各盟市经济增长率,经济增长总量进行分析比较,发现内蒙古经济发展在空间上以中西部地区发展最为迅速,东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平缓。在2001-2010年这十年的时间里,各盟市经济增长速度迅速提升,各盟市经济增长速度在2006-2008年期间相继到达了各自的最高峰。经济总量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呼和浩特市、包头市、鄂尔多斯市在产值总量上占据内蒙古总产值的一半以上,经济重心分布在内蒙古地区的中西部。综合内蒙古产业结构及经济发展现状分析,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分析三次产业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关联程度,得到了随着时间的变化,第一产业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有所下降,说明20年的时间里第一产业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越来越小,而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关联程度整体呈现上升趋势,说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越来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