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杨树作为一种多年生速生树种,在我国乃至全世界被广泛种植,是世界三大速生造林树种之一。在我国生态环境建设中杨树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研究主要比较了甲基磺酸甲酯(MMS)处理及TIE菌株(附球菌)对太白杨抗锈性的影响. 1、甲基磺酸甲酯(MMS)处理可诱导太白杨抗锈性能力表达 通过不同浓度甲基磺酸甲酯(MMS)处理太白杨1年生幼苗和人工接种相同浓度的夏孢子悬液,统计各处理条件下,松杨栅锈菌潜育期和发病期夏孢子密度、植株的死亡率、叶片黑斑率、叶卷曲率等表观性状,分析甲基化处理对太白杨抗锈性影响;同时,采用分光光度法测量各处理在病程不同时期太白杨SOD、POD、CAT、PPO等防御酶活性,分析甲基化处理对太白杨抗锈性生长特征变化。结果表明:叶片卷曲或叶边缘内收率、叶片黑斑率、植株死亡率与MMS浓度具有一个正相关性,但MMS同时对长势较好的植株也起到了一个炼苗的效果,经MMS处理后叶片颜色加深、革质增强。MMS处理能改变太白杨对松杨栅锈菌的抗性,病菌潜育期较对照延长1-2d,夏孢子堆密度随MMS浓度显著降低,寄主太白杨防御酶活性发生相应改变。MMS诱导杨树生长情况下,SOD与POD较对照组总体趋于下调、CAT与PPO较对照组总体趋于上调,且POD与PPO活性受MMS影响最大。接种锈菌后,在锈菌侵染过程中所测定的四种生物酶均出现一个先上升后下降的相对趋势,其中PPO与抗锈病能力具有一个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5)。甲基化处理可以提高太白杨的抗锈病能力的数量性状,通过延长病菌的潜育期、降低夏孢子堆密度和改变自身防御酶活性等特征,提高抗病能力。 2、TIE菌株(附球菌)对太白杨抗锈性的影响 通过TIE对松杨栅锈菌的抑菌试验中发现TIE菌株无显著的抑菌效果。但在TIE菌液培养苗中,杨树体内SOD、CAT、PPO酶活性均出现了显著的下降趋势,并且当接菌后,防御酶的变化幅度较对照组明显变弱,杨树的抗锈病能力得到了显著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