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中药多途径给药对乙肝后肝硬化重度腹水(气滞湿阻型)西医常规疗法的增效作用,客观评价其临床疗效,探讨中药多途径给药对肝硬化腹水的作用机制从而为其临床应用及新药研发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方法。将65例符合纳入标准的乙肝后肝硬化腹水病人随机分为两个实验组,其中治疗组33例,对照组32例。8周治疗期间,治疗组在西医常规疗法的基础上给予双味泽苓颗粒口服,每日一剂,分早晚两次冲服,逐水膏贴敷神阙穴,每日一次,每次保留8小时以上;对照组采用单纯西医常规疗法。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体征的改变,检测治疗前后患者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天门冬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 AST)、血清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 TBIL)、白蛋白(albumin,Alb)、前白蛋白(pre albumin,PA)、凝血酶原活动度(prothrombinactivity,PTA)、血清内毒素(lipopolysaccharide,LPS)、血氨(blood ammonia, AMON)及肝脾彩超情况并观察不良反应的发生。结果:①总体疗效比较:治疗组32例(脱落1例)中,显效22例,有效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4%;对照组30例(脱落2例)中,显效13例,有效12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83%,经统计学处理,两组疗效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②证候疗效比较:治疗组中临床治愈及显效分别为23例和5例,明显多于对照组的14例和7例,两组证候疗效差异有显著性(P<0.05)。③肝功能疗效比较:疗程结束后,两组患者肝功能均较治疗前有所好转,其中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④PTA疗效比较:两组治疗后较治疗前PTA均有升高,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⑤两组在治疗结束时AMON、血清LPS均较治疗前有所下降,治疗组下降较为明显,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⑥治疗后,治疗组患者门静脉内径及脾脏厚度均有缩小,提示治疗组具有一定降低门静脉高压的作用。结论:①中医多途径给药能够改善乙肝后肝硬化重度腹水(气滞湿阻证)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提高患者生存质量;②中医多途径给药能够改善患者肝功能指标(ALT、AST、TBIL、ALB、PA),提高患者凝血酶原活动度,具有一定的护肝作用;③中医多途径给药能够降低AMON及血清LPS的水平,减少感染、肝性脑病等并发症的发生;④中医多途径给药能够缩小脾脏厚度及门静脉内径,有一定的降低门静脉高压作用;⑤中医多途径给药能够减少乙肝后肝硬化重度腹水患者的腹水超滤治疗次数,缩短住院治疗时间;⑥中医多途径给药对乙肝后肝硬化重度腹水西医常规疗法具有增效作用,经临床观察安全可靠,为理想的优化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