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RF模式在人工影响暴雨强度中的应用

来源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被引量 : 14次 | 上传用户:yeah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利用三维云模式和中尺度WRF模式对2005年7月的一次暴雨的降水强度进行了跨区域的人工影响,通过对强降水中心上游的人工增雨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下游暴雨中心的强度,并分析了由播撒导致的降水量水汽条件等相关物理过程的变化。也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利用水汽截流效应进行人工减小降水的可能性,得到的结果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和指导意义,为减少强暴雨和长时间降水造成的危害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利用水汽截流效应进行人工减雨的方法由来已久,但是目前在这方面的外场实验和理论研究都比较少。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是,首先在暴雨过程的水汽通道上游降水较少的地区选择比较适合人工增雨的站点,利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的三维云模式,选择不同的增雨方案,进行人工增雨的数值模拟,从而获得最佳的增雨方案和增雨效果。分析最佳方案导致的冰晶、雪晶等云场物理量的改变,再以合适的方式将这种变化加入中尺度WRF模式,造成模式中相应区域的增雨效果,并考查由此导致的整个降水区域降水量及水汽条件的变化。 通过以上模拟和分析发现,在过冷云水发展到极大值时,在过冷云水的大值区播撒AgI获得的增雨效果最好。播撒过程使得自然云内的冰晶和雪晶出现的时间提前,含量明显增加。根据此增加量的大小,按比例地在中尺度模式中人为增加冰晶和雪晶含量,并计算凝结潜热的释放所造成的温度改变,能使相应位置的累积降水量有所增加。通过这种方式认为播撒开始以后两个小时左右,播撒区域下游部分地区的降水量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减少。这是由于增雨区域降水量增加,消耗了部分水汽,使得区域东北部的下风方水汽通量减小,水汽辐合减弱,辐散增强,证明水汽通道上游的增雨在一定程度上减小了水汽向下游的输送,导致了下游的降水减少,这为跨区域人工减雨提供了新方法。
其他文献
氮素作为稻田生态系统中最主要的影响因素之一,不仅对水稻自身产量的形成有决定作用,而且对田间植食性昆虫种群以及稻田生物群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我国水稻种植过程中往往存
《念奴娇·赤壁怀古》篇末作者感慨“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神游”“笑我”“人生如梦”这些字眼,很容易让读者以为苏轼的思想是消极的。在实际教学中,如果不加以探究,很多学生认为这表达了作者人生理想追求幻灭之后的消极思想。本文试从“江月”意象的内涵入手,探究剖析苏子蕴含于赤壁怀古的积极思想和人生态度。   中国文人有以酒祭奠的传统,来纪念先人,用这种仪式把庄重、尊崇、
期刊
多普勒雷达作为一种新型的探测工具,在临近预报,特别是暴雨、冰雹等强对流天气的预警等方面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降水区中的逆风区往往和降水中心区或强对流回波密切相关,对这
本文利用WRF模式和NCEP全球再分析资料,分析了2007年7月8日~9日江淮流域的梅雨锋暴雨过程。本次暴雨过程有着非常好的水汽、热力、动力条件;西南涡在东移过程中,与东北冷涡相互作
本文对云迹风资料的三维变分同化及在台风预报试验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文章选取对我国影响非常大的两个台风个例:0509号台风“麦莎”和0604号强热带风暴“碧利斯”,采用的资料
本文首先利用1999年3月19~26日的NCEP/NCAR再分析数据集逐日地面资料和9种长波辐射方案,计算了表面温度、气温、比湿、海平面气压、总云量并引用了波罗的海观测资料与计算结果
本工作使用广西89个气象观测台站1961~2006年逐日降水资料和NCEP全球月平均再分析资料等,运用水汽通量分析、小波分析、合成分析等气象统计方法,对广西秋季异常干旱(降水)变化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