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和目的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是间叶源性肿瘤[1],具有潜在恶性,10%~30%的GIST被认为是临床恶性的。其恶性潜能主要依据肿瘤大小、核分裂数和肿瘤位置这3个因素来进行危险分层。随着内镜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功能拓展,内镜为胃肠道间质瘤的检查、诊治提供了新的方法。目前,对于内镜发现的消化道粘膜下的肿瘤,超声内镜是其进一步诊断的首选检查方式。它给粘膜下的病变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信息,包括肿瘤的起源、大小、形态、回声、边界等。近年来有研究表示GIST的超声内镜特征与其恶性潜能有一定关系。现对于病变较大的GIST一般采用手术切除治疗,然而对于小的GIST的治疗方式目前还未达成共识。本文研究将结合病理检查探讨上消化道GIST的内镜及超声内镜图像特征与其侵袭危险性的相关性,同时随访监测GIST患者的肿瘤生长情况,为上消化道GIST特别是小的GIST的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研究方法第一部分通过收集我院66例经超声内镜诊断为上消化道GIST患者的内镜及超声内镜的特征及术后病理检查结果,分析其内镜下的特征与侵袭危险性的相关性。第二部分通过收集2003年3月至2011年12月在我院经超声内镜诊断为上消化道GIST的17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各病例的随访情况,探讨如何选择上消化道GIST的处理方式。研究结果上消化道GIST的5个内镜特征(大小、表面、形态、回声和边界情况)与其侵袭危险性相关。内镜及超声内镜检查见最长径<3cm、表面光滑、均匀低回声、形态规则和边界清楚的上消化道GIST提示极低度和低度侵袭危险性的可能性大。内镜及超声内镜检查见最长径>3cm,尤其是肿瘤表面出血溃烂、回声不均、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的上消化道GIST提示肿瘤有中度和高度侵袭危险性。对于保守治疗的患者平均随访24个月后,≤1cm组、1-2cm组、2-3.5cm组的患者肿瘤发生增长的例数比例分别为0.8%、8.8%及12.5%。研究结论上消化道GIST的恶性潜能与其内镜及超声内镜特征有相关性,可通过超声内镜预测上消化道GIST的侵袭危险性。最长径小于2cm、表面光滑、均匀低回声、形态规则和边界清楚的上消化道GIST的恶性潜能较低,所以对于≤2cm的上消化道间质瘤,可选择保守治疗,定期临床随访。最长径在2-3cm之间的GIST,其恶性潜能在低危和中危之间,可根据个体差异选择密切随访或切除治疗。最长径大于3cm的GIST,具有较高的恶性潜能,应予手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