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19世纪末中日两国对朝鲜的政策及其演变

来源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hye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世纪末期,晚清政府已处于日没西山的时期,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明治维新”后的日本迅速崛起并正处于资本主义的上升时期。资本主义的扩张性决定了日本首先将魔爪伸向了朝鲜,从而使中朝宗藩关系受到挑战。此间中日两国对朝鲜的政策发生了激烈的冲突与碰撞。本文试对这一时期中日两国对朝政策及其演变作一分析,从而阐明封建没落的清王朝尽管几经挣扎,但也无力维持中朝之间的宗藩关系,最终还是败给了处于资本—帝国主义殖民侵略扩张行列中的新兴力量日本。 本文共分五个部分:一、“朝鲜问题”的发端与中日两国对朝政策;二、日本武力侵朝政策与清政府的不干涉政策;三、朝鲜开国后日本加紧对朝鲜的渗透和清政府的“以夷制夷”策略;四、“壬午兵变”与中日两国在朝鲜的较量;五、中朝宗藩关系的解除。 第一章论述了“朝鲜问题”的发端与中日对朝政策。19世纪60年代初的“对马危机”标志着朝鲜问题的发端。对马危机警醒了日本人,加剧了他们的危机意识,从而导致了“征韩策”的出笼。而此时清王朝仍旧沉醉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中,固守着包括朝鲜在内的宗藩关系,对世界形势的变化一无所知,更无所谓预见性,完全处于一种消极状态。 第二章围绕朝鲜开国,剖析了中日两国对朝政策。日本德川幕府的“征韩策”发展到明治政府的“征韩论”以后,以江华岛事件为契机打开了朝鲜国门,对此,清政府毫无识见,采取了不干涉政策,并分析了采取这一政策的原因。 第三章主要论述了在朝鲜开国以后,日本加紧对朝鲜的渗透和清政府的“以夷制夷”的策略。清政府一改以往的不干涉政策,在朝鲜推行“以夷制夷”策略,暂时加强了中朝之间的宗藩关系,但历史证明,处于封建没落时期的清政府实行的“以夷制夷”策略以失败而告终。 第四章论述中日两国在朝鲜的矛盾激化时期,中日两国对朝政策及其演变。以“壬午兵变”为契机,清政府为加强对朝鲜的宗主权,采取了积极干涉的政策,加大了对朝鲜的影响,打击了日本。日本为改变自《江华条约》以来独占状态被打破的局面,参与策划了“甲申政变”,在朝鲜动武,清政府再度出兵平定了政变。此后,清政府的对朝政策向全面干涉政策演变。“甲申政变”后,沉寂的日本进入战略保守状态,并根据形势的变化调整了其朝鲜政策,采取了“利用中国控制朝鲜的政策”。 第五章论述了中朝宗藩关系的解除。变朝鲜为殖民地一直是日本既定的目标。经过甲申政变后近10年的准备,日本发动了甲午中日战争。腐朽没落的清政府在正处于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日本面前的挣扎,显得苍白无力,最终中朝宗藩关系被解除,开始了日本独霸朝鲜的局面。
其他文献
本文在收集大量国内外相关资料的基础上,以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为指导,运用史学和经济学理论相结合的方法,对转型期的俄罗斯远东对外贸易做了初步的研究和探讨。通过对转型
恶劣的自然环境,人多地少矛盾的激化,迫使徽州人为了生存而出外经商。明清社会经济的发展引发商业需求旺盛,为徽商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徽人以儒道经商,他们不屈不挠、克勤克俭
摘 要:本文介绍了天然气过滤器的典型结构,分析了设计、制造上的难点,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难点的特殊工艺方案,记录实际制造经验数据,对类似设备的制造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天然气过滤器 滤芯 设计 制造  一、前言  天然气过滤器是我公司为中澳煤层气能源有限公司生产的燃气调压计量橇中的设备,它的用途是减少天然气中的水和油,从而达到提高天然气质量的目的,是燃气调压计量橇生产工艺流程中的关键设备之
摘 要:从目前对油田行业井下作业污染防控来看,主要利用清洁能源和原料、先进工艺技术和设备等,欲达到良好的污染防控,应对油田井下作业污染种类进行分析,因此,本文提出了几种井下作业污染种类及特点,并分析提出了污染防控的相关对策。  关键词:油田井下作业 污染防控  油田井下作业属于油田勘探或开发的重要工作,其工作内容主要有:油、气、水井勘探,增产、维护、维修等,并包括有报废前善后工作。由于工作内容繁多
钱庄是中国传统的金融机构,大致萌芽于明朝中后期,发展于清代初期,鼎盛于清代后期和民国前期,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溶入现代银行业,兴衰历程大约有四百年。宁波是中国钱庄业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