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在全身麻醉下应用米库氯铵预注法对其组胺释放作用和肌松效应的影响,为临床麻醉中米库氯铵的安全使用提供参考。方法:选择在全身麻醉下行择期手术的患者40例,年龄18~60岁,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标准为Ⅰ或Ⅱ级,患者随机分为A、B、C和D组4组,每组各10例。咪达唑仑、丙泊酚和舒芬太尼麻醉诱导后5min,对照组(A组)预注生理盐水,B、C和D组分别预注米库氯铵0.014mg/kg(20%ED95)、0.021mg/kg(30%ED95)和0.028mg/kg(40%ED95),预注2min后,给予剩余插管剂量米库氯铵(A组0.21mg/kg、B组0.196mg/kg、C组0.189mg/kg、D组0.182mg/kg)。在给予米库氯铵前(T0)、给予米库氯铵后2min(T1)和5min(T2)三个时间点分别抽取2ml静脉血样,迅速低温离心取上层血浆低温保存,采用ELISA方法检测血浆组胺浓度,并记录相应时间点患者的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同时观察患者皮肤不良反应。应用TOF-Watch加速仪进行肌松监测,观察肌松起效时间、阻滞维持时间、临床有效作用时间、体内作用时间和恢复指数。结果:四组T1时刻血浆组胺浓度增高,HR增加,MAP降低,B、C和D组T1时刻的血浆组胺浓度和HR明显低于A组,MAP高于A组(P<0.05),D组T1时刻血浆组胺浓度明显低于B组(P<0.05);A、B、C和D组皮肤潮红例数依次为3、2、0、1例。与对照组A组比较,B、C和D组米库氯胺起效时间显著缩短[A组(183±48)s、B组(141±18)s、C组(132±30)s、D组(117±21)s](P<0.05);B、C和D组组间起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四组间阻滞维持时间、临床作用时间、体内作用时间和恢复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预注法能够有效减少米库氯铵诱发的组胺释放和不良反应的发生,亦能有效缩短米库氯铵肌松起效时间。观察发现虽然增大预注剂量对米库氯铵起效时间的影响不显著,但其可明显减少米库氯铵的组胺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