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形成至今已逾千年历史,期间一直处于不断的更替演进之中,尤其是十八世纪中叶的产业革命之后,城市更是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增长,可以说,城市是人类史上最为活跃的发展空间和最为鲜活有力的见证。而始于二战后西方国家为缓解城市问题采取的新城发展模式在当前我国工业化及城镇化的高速发展下,更多成为了城市空间增长的动力载体,为城市的现代研究奠定了新的起点。但无可回避的是大量新城建设在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缓解主城人口、住房、交通压力的同时,也带来了大量新城建设变“空城、卧城”等新的城市问题。因此,本文基于新城建设本是源于城市由向心集聚动力向离心扩散动力演进的产物,并立足于我国现阶段处于城镇化及工业化高速发展阶段,大城市的发展作为提升国家竞争力实现城镇化的健康发展仍是我国城市发展的重点,由此提出大城市地区新城成长建设无论是从自身发展动力演进需求出发,还是从国家城市发展战略出发均承担了城市空间增长的动力载体作用,以此建立论文研究范畴。在此基础上,通过引入生物群落“共生观”的研究视角及在具体城市成长内涵界定基础上,构建了新城不同成长阶段与主城实现共生理念作为指导我国新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方向,并围绕这一论点进行新城成长内涵共生策略探讨。首先,本文通过纵向对比及横向比较分析方法的运用,对国内外新城发展历程阶段特点的诠释认知,阐述我国当前在高速城镇化及工业化背景下的新城建设,无论在生养环境还是在新城建设模式及成长路径既不同于西方国家郊区化的产物,也不同于我国任何历史时期的发展特征。因此,通过对我国新城建设现状梳理及实现途径的认知,并基于我国城市建设受土地资源约束,人口基数大且增长迅速,人均收入低等客观国情,提出综合型新城是我国新城建设的模式选择,并以新城成长经历的成型期、成长期及成熟期的不同阶段所具有的不同增长机制提出工作(产业功能)—居住(生活功能)—商业、商务(服务功能)为我国新城成长路径,建立论文研究的内容载体。然后,本文基于导向思维的建立对新城现状问题进行剖析,发现当前我国新城主要存在功能、活力及空间三方面的建设问题,通过对城市演进动力、建设目标、新城建设条件进一步解析下提出城市功能、城市活力及城市空间为我国现阶段新城成长的核心内涵;并通过生物群落共生理念解读及城市成长理论诠释基础上,提出新城与主城实现共生成长的策略,是通过共生设计模式建立提供新城外延生长和主城内涵提升的共生成长需求动力,以此作为论文研究内容的策略框架。最后,本文以新城成长在不同阶段与主城实现共生关系的单元与界面不同,提出在不同成长阶段建构对应的共生策略,以指导新城功能成长与主城的组织共生;新城活力成长与主城的耦合共生及新城空间成长与主城的演替共生。最终实现新城功能、活力及空间的外延扩张生长来促进主城功能、活力及空间的内涵整合提升,实现新城成长与主城协同发展、互惠互利的共生关系,作为论文研究内容的实施策略。本文基于生物群落“共生观”的引入,通过建立新城与主城实现共生成长模式来探索新城与主城共生成长的动力机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共生策略为全面解读我国新城成长研究提供了科学的观点和视角。功能的组织共生、活力的耦合共生及空间的演替共生促进了新城成长过程中因就业而吸引,因居住而稳定,因服务而繁荣的新城成长路径,为新城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和新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