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随着我国常规能源的不断耗竭,非常规能源得到了我国乃至世界上越来越多国家的重视,而油页岩就是非常规能源的典型代表。油页岩又叫“油母页岩”,是一种沉积岩。本文基于过热蒸汽作用后的油页岩孔径大小、孔隙率、渗透率、微观孔隙结构等进行了研究。得出结论如下:(1)利用过热水蒸汽热解系统热解油页岩试件,对热解前后的试件进行称重,得到了油页岩试件的热解失重规律,进而对巴里坤油页岩的热解特性进行研究,得到:当温度超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常规能源的不断耗竭,非常规能源得到了我国乃至世界上越来越多国家的重视,而油页岩就是非常规能源的典型代表。油页岩又叫“油母页岩”,是一种沉积岩。本文基于过热蒸汽作用后的油页岩孔径大小、孔隙率、渗透率、微观孔隙结构等进行了研究。得出结论如下:(1)利用过热水蒸汽热解系统热解油页岩试件,对热解前后的试件进行称重,得到了油页岩试件的热解失重规律,进而对巴里坤油页岩的热解特性进行研究,得到:当温度超过350℃之后,油页岩内部的反应开始变得复杂,以有机质的反应为主,部分干酪根热解生成页岩油、气体和残渣,部分干酪根开始分解生成沥青质,温度超过450℃后沥青质开始分解,到600℃时,失重率达25.97%,350℃~450℃温度段油页岩的失重速率较大,失重率为19.06%,占失重总量的73.39%。(2)通过利用显微CT扫描研究油页岩微观孔裂隙的演化规律发现:随着温度的升高,孔隙率、孔径均呈现增大的趋势,在25℃至350℃这个温度范围内油页岩孔隙率变化较小,因为这个阶段还没达到油页岩中有机质热解的温度阈值,因此影响这个阶段孔隙率大小的主要是水分的析出以及热破裂引起的,在350℃至600℃这个温度范围内,油页岩孔隙率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这个阶段有机质逐渐得到热解,并受高温蒸汽热冲击的影响,孔隙逐渐形成并得到连通。(3)利用压汞法对经过不同温度蒸汽热解之后的油页岩孔径大小结构进行表征,得到:25℃时,油页岩内部主要是大孔和微孔,其次是小孔,中孔不发育;而随着温度的不断升高,当温度达到350℃时,微孔、小孔、大孔孔隙体积所占比例大致持平,说明有机质热解加上受水分析出的影响,使得部分微孔演化成了小孔,中孔不发育;400℃至550℃这个温度区间内,小孔最为发育,其次是大孔,微孔、中孔不发育,这是因为在过热蒸汽作用后,有机质不断热解,使得微孔在发生一系列的物化反应后不断演化为小孔,可以看出到550℃时,小孔和中孔孔隙体积占比达到了84.35%;600℃时,小孔和中孔孔隙体积占比达到了87.73%。(4)利用电镜扫描的方式,基于Visual C++和Open CV机器视觉库研究油页岩经过不同温度热解后油页岩表面形貌,可以得到:电镜扫描能够清晰看到油页岩表面相貌孔裂隙结构,常温状态下,油页岩表面形貌比较平整,但是随着温度的不断升高根据图像能够清楚的观察到,表面相貌形成了较多的“蜂窝状”结构,这是因为有机质热解以及高温蒸汽热冲击的影响,使得很多小的孔隙结构受到了膨胀压力进而使孔径变大,部分小孔在有机质热解的过程中连通在一起,形成了孔隙连通团,到了600℃时可以看到一条很大的裂隙,以及面积较大的孔隙连通团,充分说明了在高温蒸汽的影响下油页岩的孔裂隙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5)利用KDQY-001型耐腐蚀气液两相渗透仪研究油页岩的渗透特性演化规律可以发现:渗透率随着温度的变化规律可以分为4个阶段:25℃~100℃,油页岩渗透率极低;100℃~300℃,由于矿物颗粒不均匀热膨胀产生的热应力作用和水分的蒸发析出影响,渗透率增大;300℃~350℃,由于干酪根解聚反应的的影响,渗透率出现下降,总体说前三个阶段渗透处于低渗透率阶段;350℃~600℃,此阶段为热解的主要阶段,随着热解的不断深化,热解孔隙和裂隙不断形成并且迅速连通,构成了油气产物的流动通道,渗透率的迅速增大。
其他文献
浮选是煤泥降灰提质的一种重要方法。我国低阶煤储量丰富,但是其表面含氧量高,表面孔隙大,常规捕收剂煤油(轻柴油)与水不互溶,难在矿浆中分散,在煤粒表面铺展困难且易进入煤中孔隙,使得在浮选过程中不仅药耗过大且其捕收性和选择性都不理想,因此低阶煤被认为是一种难浮煤泥,对其合理开发利用对我国能源经济供给意义重大。论文对五种含氧量不同的煤泥进行了工业分析、元素分析、粒度分析、XRD测试以及XPS测试,确定煤
温度梯度引发的岩石热破裂在地热开采的井筒建造、储层改造、长期地热提取等各个过程中广泛存在。干热岩钻井过程中由于循环泥浆的使用,井筒围岩急剧冷却,力学性能劣化,造成井壁坍塌、失稳;人工热储建造过程中,高温花岗岩体经低温介质的急剧冷却作用产生热冲击破裂,岩体的物理力学性能发生改变;长期地热提取过程中,储层岩体裂隙(循环通道)表面受低温水的冷却作用会有新的微裂纹产生,增大储层的渗流和换热能力,提高采热能
煤矿绿色开采中迎采动工作面留小煤柱掘巷可有效解决矿井采掘接替紧张局面,但迎采动掘巷受动压影响,巷道变形极其严重,而现有的围岩控制技术不能较好的解决此问题,这严重制约着煤炭资源的安全高效生产。迎采动工作面切顶卸压留小煤柱护巷技术,对解决这一难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用意义。预裂爆破切顶方法可有效削弱采空区侧形成的悬臂岩梁及基本顶弧形关键块等传力结构的应力传递路径,并使矸石及时充填采空区对上覆顶板形成
己有研究表明,井下留设煤柱长期受覆岩影响,会发生蠕变变形,导致煤柱失稳,由于采空水的存在,使得煤柱内部形成孔隙水压,会进一步影响煤柱蠕变变形。目前为止,针对含水煤岩蠕变特性的试验,已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建立的含水煤岩蠕变本构模型,可以准确的描述煤岩含水率对其蠕变特性的影响,这为不同孔隙率及孔隙水压条件下煤岩体蠕变特性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但是以往成果主要针对煤体在温度、轴压与围岩影响下蠕变特性研究
沿空留巷技术在矿业工程领域中应用越来越广泛,但巷旁支护混凝土充填体因不能够与上覆岩层形成有效的协调让压等结构问题限制了它的应用。高延性混凝土具有良好的强度、韧性和塑性变形能力等优点,可作为理想的沿空留巷巷旁支护充填材料。本文以C40普通混凝土配比为基础,选取矿物掺和料粉煤灰、韧性较高且有良好缓冲性能的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EVA)和常用来提高混凝土延性的钢纤维对混凝土材料进行改性,并按照混凝土力学
我国铝工业发展迅速,目前已经成为最大的氧化铝生产国。与国外铝土矿相比,我国铝土矿具有高铝、高硅、低铁的特点,铝硅比较低,因此,采用合理有效的方法来提高原料的铝硅比,满足拜尔法生产工艺条件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分别以十二胺、季铵盐类及其混合药剂为捕收剂对一水硬铝石和脉石矿物、混合矿和实际矿物的浮选试验研究,并采用吸附量测定、Zeta电位测定、红外光谱分析以及分子动力学模拟等手段进行了浮选药剂在
煤矿资源依然是我国国民经济建设的重要能源支柱。随着煤田浅层的煤炭消耗殆尽,煤矿的开采不断向地层深部进军。由此,众多煤矿出现了不同深度,不同层次的采空区,这些采空区大部分是孤立的、不连续的,而且存在着积水,大大增加了探测的难度,为煤矿的安全生产带来了隐患。对于这些复杂采空区,寻求切实有效的勘探方法以及合理的地球物理资料解释方法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鉴于煤系地层中常存在的复杂采空区情况,论文通过物理模拟
钙芒硝矿储量巨大,资源赋存稳定,有逐步替代芒硝矿,成为工业原料硫酸钠的重要来源的趋势。由于其传统开采方式(旱采法和硐室水溶开采)多存在劳动强度大、开采效率低、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许多学者因此提出原位溶浸流体化开采的方式来进行钙芒硝矿的开采。目前,针对钙芒硝盐矿原位溶浸流体化开采方面的研究,多集中于后期的水溶开采方面,对于前期的水压致裂过程的研究,还十分缺乏。基于此,本文从研究钙芒硝水力压裂作用下裂
煤矿应用20 m宽的区段煤柱护巷造成煤炭资源的极大浪费,合理宽度的区段煤柱不仅能够提升煤炭资源回收率,还可以优化回采巷道所处应力环境,降低回采巷道的维护难度。相较于沿空留巷等无煤柱开采技术,留设合理宽度区段煤柱因其对矿井生产技术条件及地质条件要求不高、前期投入较少、工艺相对简单等优点而拥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目前经验估算法、载荷估算法、弹性核理论计算、内应力场理论计算法、极限平衡理论计算法等煤柱宽度的
近年来,各地钙芒硝矿的开采以原位溶浸开采方法为主。钙芒硝在溶浸开采过程中,受到温度、应力和浓度等多个因素的共同作用,其孔隙大小、形状和连通性等细观结构易发生细微变化,进而影响钙芒硝盐岩的溶解速率,降低开采效率。此外,钙芒硝也是层状盐岩储气库中常见的一种夹层,在溶腔溶解建造过程中,夹层长期浸泡于溶浸液中,其内部细观结构的改变会影响孔裂隙的连通性,有可能会造成气体的泄漏,进而影响储气库的安全运营。因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