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与意义“经筋”是构成经脉系统的重要部分,属于古代中医理论的运动系统的重要概念之一。与其关系极为密切的“筋”,并同散落于《黄帝内经》(下称《内经》)各篇,内容十分丰富。后世医家于此基础上发挥良好,但对经筋的认识多融入现代医学的思维,对经筋的认识缺乏传统思维,与系统整理,故本研究以《内经》中“经筋”为主体,结合古代诸家的论述,分析诠释经筋基本概念及与筋的概念关系等,同时对经筋分类、分布特点、生理形态与病理病症进行梳理。揭示《内经》治疗经筋病各种方法,以及古代医家治疗经筋病演变与治疗禁忌。以期丰富经筋理论于经脉系统的理论体系与框架,为之后经筋研究,扩展临床诊疗思路等,提供理论支持,具有积极意义。研究方法本研究从文献学、诠释学、归纳总结等研究方法入手,以《灵枢·经筋》原文为研究切入点,参考《内经》注家对相关条文的诠释,整理历代重点医籍与经筋相关内容部分,将中医经筋相关内容划分为“概念与分类”、“特点与形态”、“病症与病理”、“治法治则与禁忌”等。论述经筋与筋的关系、筋的术语概念、经筋分类与分布特点、形态功能与病症病理改变,进而探讨《内经》对经筋的治疗,采用断代史的划分方法,将古代历史划分秦汉、晋唐、宋金元、明清等四个时期,简单介绍古代医家治疗经筋的演变,论述古代治疗筋痹医案、与经筋病之治疗禁忌等。依托中国知网(CNKI)等文献资料库以及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检索与经筋相关资料。研究成果(一)“经筋”一词最早见于《灵枢·经筋》中,但与春秋时代的《阴阳十一脉灸经》和《足臂十一脉灸经》比较其陈述的特点,已体现经筋的原先样式的萌芽。经筋主要联缀百骸,各有定位;经脉主要是气血,前者主要是一联系周身百骸的系统,后者主要是气血运行的系统。经筋主要以筋的形态,隨经脉循行分布,输布周身,具备筋的共性。根据《灵枢·经筋》所载经筋有阴阳之筋,但《灵枢·卫气失常》有曰:“筋部无阴无阳”,故从某种意义上说,经筋与筋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差异。(二)根据经筋分布与结构分类,发现经筋有刚柔、阴阳、主支与内外之分。另外,分析经筋分布特点,发现有的经筋与经脉循行起点有别,且阳经之筋比阴经之筋分支多,循行主要呈向上及向心性分布、循于体表与体腔,无属络脏腑、有“聚”、“结”、“交”、“合”等特点、输布于周身头面,与体腔脑窍有关。(三)在《内经》中医理论的指导之下,梳理与筋相应经脉、脏腑的关系以及其生理等,提出经筋形体需经脉所润、所调、所养。另外,与脏腑关系主要由肝所生、所养,肝主筋,与筋之关系极为密切;经筋由脾胃所长,由肾骨所张。其中阳气者,经筋之养、经筋之力、经筋之顾护,经筋形态所主,体现经筋与阳气紧密关系。筋者由肝所主,肝亦主血,血者筋之濡养,血和则经筋劲强。(四)经筋横纵交叉分布,联络百骸,故其主司运动,在内束骨在外绷皮;深者固定脏腑,浅者缚肉,故在内者反映脏腑之病,外者反映筋伤。经筋病者,随十二经筋所过而发生急、纵、转、痿、缓、屈伸不利、疼痛等,根据杨上善所言经筋病属于筋痹范畴。经筋反映脏腑之病症,如息贲、伏梁主要因循于胸腹之筋而致,行于脊之筋则癎、瘛、痉也,按其症状经筋病因不外乎外感风、寒、湿、热之邪,饮食劳逸以及外伤所致。历代医家对经筋病的认识,早在战国时期《五十二病方》以“痉”称为筋病,直至《内经》成书首次提出经筋病与筋痹一词,东汉时期张仲景于《伤寒论》与《金匮要略》认为病于筋者,痉也。之后《中藏经》、《诸病源候论》、《针灸甲乙经》等禀承《内经》筋痹之称。唐代《圣济总录》认为筋痹又感外邪,舍于肝者,肝痹也。至明清时期,医家发展与研究筋痹,进而对筋痹的认识产生较多新的论述与名称,如《医宗必读》认为筋痹为风痹,症状表现“走注不定”和“流窜似火”故称筋痹为“走注”或“流火”、《证治汇补》与《张氏医通》认为筋痹为风痹和行痹、张介宾则于《景岳全书》严谨秉承《内经》筋痹之称。最后清朝《病因脉治》,直接说明肝痹为筋痹,然从原文可见已将筋痹与肝痹混为一谈,故至今,皆以明代张介宾拟定的筋痹持续流传。(五)《内经》对经筋病之治以外治法为主,不外乎单针与多针各种针刺方法,以及外敷熨法、艾灸、熏法、按摩等。主要以通畅其阳气,复经筋之濡养,以复其形、充其力。随后,秦汉时期,张仲景于《伤寒论》认为外邪侵袭于表,而发汗不停,津液亏虚,不得濡养于筋,以致筋急,应调和营卫,补阳以固表解肌,复阳敛液于养筋,故提倡调和营卫,温阳以治筋痹。随后,于《金匮要略》提出温经助阳,祛邪生津之法,并列出几首方子。晋唐时期,《中藏经》认为筋痹由肝气虚,外邪侵袭,流入筋所致,故治疗筋痹宜活血以补肝,温气以养肾。古代首部针灸专著《针灸甲乙经》,记载阳陵泉、中渎、解溪等穴位治疗痹证穴位,另外亦提出“治其过”的取穴原则。《诸病源候论》秉承《内经》对筋痹的论述,故治法于《内经》治法基础上提出补养宣导,提倡锻炼以祛邪,达到治疗。《备急千金要方》提出“阳病治阴,阴病治阳”之法,列出七首方,并首次提出“阿是穴”,对治疗痹证影响深远。宋金元时期,《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撰写大量方剂,主要有续筋接骨、外邪内淫之方,发展内服治疗筋痹之法。《圣济总录》继承《内经》对外邪合而为痹的概念,并于此基础上认为筋痹已致,复感内邪则发为肝痹,故提出筋痹为先,预防肝痹之法。李仲南著《永类铃方》和危亦林著《世医得效方》提出内外并治之法,另外,还提出筋性损伤应按初、中、晚三期分配不同治疗原则,如初期活血化瘀,中期养血舒筋,晚期培元固肾。明清时期,对经筋病治疗原则的发展多承前期医家的思路,故多以提出各新方子为多,《临证指南医案》认为应将引经药与外治结合以治筋痹,以达更好的疗效。《医门法律》则认为筋痹者,主舒筋也,《医宗金鉴》认为治筋痹应辨痹证之虚实以用方,并提出平肝治筋痹,两本著作皆提倡应用羚羊角以平肝舒筋。《景岳全书》认为筋痹是以气行则血行达舒筋,故在治疗筋痹方面提出峻补真阴,宣通脉络之法。最后,清代著名医学家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提出外治拔罐法,使风寒尽出以治筋痹。随后,论述古代治疗筋痹相关医案,以及治疗禁忌等,古代医家多于《内经》论述经筋病致病因素的基础上发挥,提出各种医治方式,对经筋病治法发展影响深厚。结论(一)《灵枢·经筋》是经筋理论的蓝本,关于经筋的论述等见于《内经》多处。(二)《内经》已记载经筋多方面论述,从经筋之养、经筋之力、经筋之张等,至形体与经脉脏腑气血之关系以及具体说明经筋之功用等内容,亦散落于该著作。(三)《内经》对经筋之病的阐述仅停留于症状并给予各经筋痹证命名,直至《黄帝内经太素》仔细阐述其概念,将经筋病列入筋痹范畴。经筋病不仅有痹病类症状,亦有脏腑相关症状、或随其所过部位发癫痫之症。(四)《内经》对经筋病之治疗较少提及具体穴位或内服药等,但所提出的外治方法丰富,充分载入多种针刺方法,治疗原则与特点明细。(五)古代医家多以《内经》基础理论为蓝本,在其著作治疗经筋痹方法基础上,多处发展内服药与方药,随后亦提出拔罐类外治法,逐步完善与扩展筋病的医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