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的语文教学改革经历了80年代起步探索、90年代深化推进、新时期全面推进逐步深入的历程,全国各地涌现出许多有影响的语文教育改革者和卓有成效的教学模式。从2004年起,河南省光山县第一高级中学在教学副校长郑钢的带领下,组建了一个结构合理,师德高尚,倾情教育,热心教学,醉心教改的教学团队,他们立足于信阳市基础教育,长期沉潜于语文教学一线,积极推进高中语文教学改革,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构建了高效民主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循环灵动大课堂”。本文是对“循环灵动大课堂”高中语文教学模式的分析与应用研究,研究的目的就是把光山县第一高级中学的“循环灵动大课堂”语文教学模式系统化,把教学经验理论化,应用到语文教学设计的理性反思、理论研讨之中,从而使更多的教育同仁体会这一教学模式体现的先进教学理念,分享高效课堂创造的教育价值。全文五个部分:绪论部分说明选题的背景、意义、国内外研究动态及研究方法;第一章在对光山县第一高级中学教改历史回顾基础上说明“循环灵动大课堂”教学模式构建的过程,阐释这一教学模式的核心内涵和基本要求。所谓循环,是对教学环节的要求,强调节节相连,环环相扣。课前、课中、课后中的每一环节又既要体现环节的目标性,又要前后联系,相辅相存,循环往复,形成一个学生主体地位突出、学生学习视野开阔、多要素共同参与、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的教学生态系统。所谓灵动,是对学生精神的期望,强调的是民主互动,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小组合作、课堂展示等环节,使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使学生展现美感与灵性,充分展现语文课堂的想象力和审美力。所谓大课堂,是突出大教学观,跨越课堂内外,联结学校家庭,开阔学生视野,让学生在自己喜欢的方向自由的探索,通过跨领域的学习,拓展学生的学习范围,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社会中学习,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应用能力。第二章对“循环灵动大课堂”教学模式进行系统研究,这一教学模式要遵循主体性、发展性、系统性三大原则;有五个核心要求:目标明晰化、一致化,知识问题化、结构化,问题层次化、情景化,过程导学化、合作化,评价多元化、发展化。“循环灵动大课堂”要在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下功夫,课前强调学情调查与导学案编制,课中突出学生主体,自主学习,课后强调学生反思,教师反馈,这三个环节在新授课、评讲课、复习课课型中都要明确要求;第三章是对“循环灵动大课堂”教学效果的分析,采用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效果分析,这一教学模式有助于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效率,学生的语文学习热情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高,课堂获得感增强;第四章是“循环灵动大课堂”教学模式反思,这一教学模式在实施操作中存在五个方在的问题:小组评价形式化,课堂讨论浅表化,教学形式单一化,课前预习机械化,导学案表面化。相应的在以后深化教学改革中提出五个改进措施:合理分配小组,落实小组评价;合理设置环节,提高课堂效率;增加课堂朗读品味,丰富课堂形式;学习前置和问题前置,保证课前预习质量;做好教学设计,提高导学案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