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成”逐渐进入哲学研究者的视野,是现代哲学研究的主方向。生成性思维作为哲学的一种思维方式,不仅影响到了哲学的研究领域,而且也对教育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生成性思维的视域里,教育研究者对“人”及其“教育”有了更深刻和更全面的认识和理解。对人的认识,由抽象的人变为了生成性的人,人作为一个不断生成的个体,人的生命也是处在一个不断的生成过程中。作为一个有生命的个体,人是一个不断超越、不断升华、不断推陈出新、生生不息的过程,生命的一切也处在无限生成过程之中。正是人生命的生成性特征才使得教育有了存在和发展的理由和可能性,人的生命只有处于不断的生成过程的时候,教育才有了用武之地,教育才有了存在的必要。生成是教育的最终走向,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活动,应该注重人的生命,关注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就应该直面人的生成性,引导受教育者发现人生命的意义,去创造生命的价值,从而实现生命的辉煌。但是,在现实的教育当中,这种生成性思维方式却被人们忽视,“预设”的教育方式限制了人的生成,教育的内在生成意蕴也丢失在了“预成”的教育思想中。基于此,我最终选择了“论教育的生成性”这一题目进行分析研究。该篇论文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引言。论文首先介绍了提出这个题目的缘由,整理了以往与教育生成性研究相关的文献资料,阐述了研究该题目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介绍了该题目研究的思路和方法,即文献法和比较研究法。第二部分:“教育生成性”的界定。该部分先阐述了“生成性”的内涵,在哲学层面,生成强调的是逻辑意义上的未完成,一切存在物都处在永恒变化的过程中。在我国古代哲学中,生成强调的是事物从“无”到“有”的发展过程。在心理学层面,“生成性”是与“接受性”相对的。在教学层而,“生成性”是相对于“预设性”而言的。以此为基础,论述了“教育生成性”的内涵。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应关注受教育者自身的特点和学习情况,灵活调控教学方式,使得教育活动在顺利发展的同时能不断创新,能够生成超出已定教育流程的教育目标。第三部分:“教育生成性”的特征。在这部分分析了教育的生成性在当代教育中所表现的种种特征:即以“注重生命”为教育理念,强调教育应时刻关注人的生命;以“动态生成”为教育策略,使教育不会迷失在以往“预成”的教育思想中,激发受教育者的创新精神;以培养“完善个体”为教育目的,使教育中的“生成”理念能体现在现实的生活中。第四部分:“教育生成性”的现实价值。在前三部分分析的基础上,论文提出了“教育的生成性”对当代教育的发展所起的推动促进作用,即能深化基础教育改革的现实需要;能推动教育从本质主义向生成性思维转化;能加速教育的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总之,“生成性”是教育过程的基本特性,只有社教育过程中注重渗透生成性的思维方式,才能更好的实现受教育者的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此外,教育也会在生成性思维的关照下而显得更加具有活力和富有有人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