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与民间借贷的界限研究

来源 :西南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mshell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国改革开放后,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也得到了长足发展,资本市场开始活跃,加之入世后国内外经济联系更加紧密。在各种有利的客观条件下,民营中小企业也异军突起,但随着民营企业的发展,资金的需求成为企业发展壮大的关键因素,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的金融体系还比较僵化,最后导致民营企业在银行贷款难,只能将目光投向民间资本。在此看来,民间借贷的存在是有着现实意义的,一方面,民间借贷作为一种融资方式具有快捷,灵活的优势,可以极大的弥补正规金融不足之处,助力民营中小企业的发展。但另一方面,由于监管的缺失和对于利益的追逐,民间借贷极易演变为非法集资行为,实践中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已经成为热门的罪名。几年前的“孙大午”案件,引发了各界的关注,许多法学家认为此案件有将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扩大化的倾向,不利于民间金融和中小企业的发展。因此,正确区分民间借贷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界限,将不仅有利于司法实践中正确认定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还为民间借贷的发展留出适当的空间,本文即是针对此问题进行的探讨。本文共分为以下几章:第一章:本部分主要以吴英案,孙大午案的案例引入,分析针对两起案例的争议点,各种不同观点及理论学说。接着通过各种不同观点的分析,得出原因主要在于对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与民间借贷的区别有着不同的看法,特别是对本罪的法益有不同的认识,从而引出本文的所要探讨的问题。第二章:本部分主要论述了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法益。包括关于本罪法益的相关分析以及提出本文关于本罪法益的观点。首先通过从分析我国目前的金融形式,含义及其重要性,从金融的角度说明保护本罪法益的重要性,进一步说明了设立本罪保护法益的重要意义何在。其次,提出本文关于本罪法益的观点,首先是关于本罪法益扰乱金融秩序的界定,主要在于,是否侵犯银行的存款业务的权利,以及吸收存款的行为是否已经脱离了国家当前的金融监管机制的监管。其次,把本罪法益的界定和孙大午案、吴英案结合起来分析,从理论到实践的角度来将这一法益具体化。这一部分的分析为下文奠定了基础。第三章:本部分是本文论述的重点。首先,论述了民间借贷的合法性,表明笔者的态度,即民间借贷是具有存在的意义的,无论是从现实的角度还是目前法律规定的角度来看,民间借贷都具有合法合理性的。其次,从吸收资金的用途和行为带来的后果两方面来区分本罪与民间借贷。吸收资金是用于企业生产经营,还是用于资金的经营;吸收资金的行为是否造成扰乱金融秩序的后果。最后得出两者区分的观点:在符合相关法规规定的一定利率下的,即在超过银行同类贷款利率的四倍以下的范围内,不将资金用于资金经营,而用于企业生产的民间借贷都是合法的,都不应定罪,即本罪保护的法益并没有收到侵害。第四章:本部分提出笔者对两者区别的看法,表明笔者赞同对民间借贷采取以疏代堵的态度,针对目前的民间借贷的行为,在发挥刑法规制犯罪的同时,也要考虑刑法谦抑原则,在合理区分两者界限下,为民间借贷留出发展空间。
其他文献
高三复习阶段是非常重要的时期,因为临近高考,学生会更加的紧张,更需要对知识有一个总体的梳理和掌握。高三英语的复习,不仅要对词汇进行重点复习,还有一些专项练习需要学生
目前,在初中体育教学过程中存在只注重学生身体素质训练,而忽视学生心理健康的现象,因此,在素质教育中,要清楚地认识到在初中体育教学中不仅要注重学生体育技能的掌握,更要重
<正>中央决定,今年在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中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持续深入推进党的作风建设。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要准确把握中央精神,结合我省《实施方案》要求
针对现有正异丁烷分离装置产品纯度低的问题,通过运用HYSYS工艺模拟软件进行模拟分析,确定了通过增加正异丁烷分离塔精馏段高度提高分馏精度的工艺思路。现场实施增加精馏段
随着我国输电线路电压等级的不断提升和建设“坚强智能电网”的持续推进,互感器作为电力系统中控制、保护、计量的重要元件,对其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互感器由于频带窄、
<正>加强集中管理应对六大挑战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石油")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经过多年的发展,中石油的国际化业务已经取得骄人的成
新课程给我们的教学留下更大的创造空间,要求我们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根据教学实际有针对性的重组教材,使我们的教学活动更有针对性,更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数学习题的
研究背景:无线传感器网络广泛应用于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它通常分布在非常恶劣的环境中,同时也由于其特殊的商业和应用属性,使得其经常遭受外来攻击,所以WSN的安全通信受到普遍重
“功能对等”理论是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的中心翻译思想之一,形成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并于八十年代介绍到中国。该理论不同于以往的翻译理论,拘泥于译文与原文的对照,从语
<正>地名是一个地方在一定的社会时期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的反映,纵观今天济宁城区的许多地名,其由来、演变与大运河息息相关,林林总总的济宁地名,是大运河哺育繁荣济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