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产前3周到产后3周这一过渡时期在奶牛生产周期中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在这个时期奶牛经历了巨大的生理变化,主要是肝脏、乳腺及脂肪组织中脂类代谢的变化及再平衡。当能量的供给满足不了泌乳的需要,奶牛便马上进入能量负平衡(Negative energybalance, NEB)状态。 NEB导致大量脂肪动员,从而使血液中的游离脂肪酸(Nonestesterified fatty acid,NEFA)含量升高。大量的NEFA涌入肝脏,在肝细胞中,NEFA可完全或不完全氧化,也可重新合成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TG在肝脏中积累便引发了脂肪肝。脂肪肝是奶牛围产期的一种营养代谢性疾病,有近一半的产后奶牛可患此病,因此给奶牛业带来巨大危害。由于对该病的诊断、预防及治疗很难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因此明确该病发生的中心环节已迫在眉睫。随着奶牛脂肪肝致病机理的研究以及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NAFLD)致病机理“二次打击”学说被普遍认可,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与脂肪肝发病的关系日益受到重视。因此如何准确评估奶牛的IR,明确其在奶牛脂肪肝发病中的地位与作用逐步成为了奶牛围产期疾病研究热点。本研究通过使用“修正的定量胰岛素敏感性检测指数(Revised Quantitative InsulinSensitivity Check Index,RQUICKI)”探讨IR和奶牛脂肪肝之间的关系。在泰安地区某集约化奶牛场选取分娩后10天以内的奶牛105头,早饲前1小时采集奶牛的血液和肝组织,测定奶牛肝脏中的TG的含量及某些血液生化指标。通过肝脏中的TG的含量及筛选标准,选取健康奶牛(20头)与脂肪肝奶牛(20头)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脂肪肝奶牛血清中的NEFA与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的含量极显著高于健康奶牛(p<0.01),脂肪肝奶牛血清中的γ-谷氨酰转移酶(Gamma-glutamyltransferase,GGT)的含量显著高于健康奶牛(p<0.05);而胆固醇(Totalcholesterol,TC)、葡萄糖(Glucose,GLU)、极低密度脂蛋白颗粒(Very low-densitylipoprotein,VLDL)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LDL-C)的含量均极显著低于健康奶牛(p<0.01),INS(Insulin,INS)、载脂蛋白CⅡ(APOlipoprotein CⅡ,APOCⅡ)、肝脂酶(Hepatic lipase,HL)与脂蛋白脂酶(Lipoproteinlipase,LPL)的含量均显著低于健康奶牛(p<0.05)。据此可知,脂肪肝奶牛处在脂类代谢紊乱以及严重NEB状态,并且肝功能严重受损。脂肪肝奶牛的RQUICKI显著低于健康奶牛(p<0.05),说明脂肪肝奶牛处在IR状态。脂肪肝奶牛和正常奶牛在与IR密切相关的血液生化指标APOCⅡ、HL与LPL上的差异,揭示了IR与奶牛脂肪肝之间有重要的联系,IR可能是奶牛脂肪肝发病的中心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