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钉螺(Oncomelania hupensis Gredler)作为日本血吸虫(Schistosoma japonicum Katsurada)的唯一中间宿主,是血吸虫病传播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其孳生和分布与植被、土壤等环境因素存在密切关系。本文以长江中下游池州市沿江低丘的钉螺为研究对象,选择滩地杨树林地、旱地、河滩、荒地、沟渠和水田6种土地利用类型,采用生物种群空间分布型测定和方程模拟方法,对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钉螺空间分布格局及其与草本植被和土壤环境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并探讨了空间格局形成原因、筛选了最佳草本特征指数组合以及确定了土壤因子影响力大小;采用生物种群基本模型研究方法,建立了钉螺Iwao理论抽样数模型和估计种群密度的零频率模型。主要结果如下: 1、样地及样方水平上,滩地杨树林地、旱地、河滩、荒地、沟渠和水田均有钉螺分布,而其他林地类型中未发现钉螺,河滩与其他5种土地利用类型的钉螺密度均有极显著差异。样地水平上,有螺框出现率与钉螺密度的大小规律完全一致,为河滩﹥沟渠﹥水田﹥旱地﹥荒地﹥滩地杨树林地;样方水平上,钉螺密度大小规律与前者基本一致。变异系数显示,样地及样方水平上钉螺密度关于其表现的大小规律基本一致,且两者均以滩地杨树林地和旱地中较大。 2、滩地杨树林地、河滩、荒地和沟渠中的钉螺空间分布格局为聚集分布,旱地和水田则分别为均匀分布和随机分布;整个研究区域中,钉螺呈聚集分布中的负二项分布,其公共K值为2.1964。钉螺的聚集原因主要是由于某些环境因素所引起,且个体间相互排斥,密度m=2.8505只/0.11m2可以作为判别钉螺聚集原因的临界值。允许误差为0.1、0.2、0.3时的Iwao理论抽样数模型分别为(此处公式省略)。 3、总体上,最适于钉螺孳生的草本高度、盖度、物种丰富度分别为16~20cm、80%~90%、6~7。滩地杨树林地、旱地、河滩、荒地、沟渠的钉螺密度与草本高度分别呈现y=-0.0248x2+0.2209x-0.2352、y=-0.1725x2+0.9595x-0.8075、y=-0.0902x2+0.4055x+1.7143、y=-0.0667x2+0.4583x-0.0743、y=-0.2850x2+1.5490x-0.9550的关系,旱地、荒地的钉螺密度与草本盖度分别呈现y=-0.0950x2+0.3650x+0.1550、y=-0.3350x2+1.9210x-1.7050的关系,滩地杨树林地、旱地、河滩、荒地、沟渠、水田的钉螺密度与草本物种丰富度分别呈现y=-0.0212x2+0.2057x-0.1781、y=-0.0581x2+0.4248x-0.3000、y=-0.4793x2+3.0607x-2.4560、y=-0.0436x2+0.2704x+0.2080、y=-0.0675x2+0.7788x-0.9420、y=-0.1282x2+0.8186x-0.4240的关系。 4、有螺土壤环境与无螺土壤环境的水分、容重、全P、全K存在极显著差异;pH值、﹤0.002mm颗粒存在显著差异;毛管持水量、毛管孔隙、非毛管孔隙、有机质、全N、1.0~2.0mm颗粒、0.5~1.0mm颗粒、0.25~0.5mm颗粒、0.05~0.25mm颗粒、0.02~0.05mm颗粒、0.002~0.02mm颗粒无显著差异。所有土壤因子中,﹤0.002mm颗粒、0.25~0.5mm颗粒、全P、水分和全N是影响钉螺密度的5个主要因子。其中,钉螺密度与全P、水分、全N呈正相关关系;与﹤0.002mm颗粒、0.25~0.5mm颗粒呈负相关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