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味觉刺激后DW-MRI评价涎腺早期放射性损伤以及与唾液流率及口干的相关性 目的:通过观察与分析鼻咽癌患者在放疗前、放疗中及放疗后1个月行柠檬汁短暂味觉刺激后动态DW-MRI时主涎腺ADC值的变化规律及差异,探讨DW-MRI评估鼻咽癌患者放疗后早期涎腺功能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前瞻性收集2014年7月至2015年9月间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首诊为鼻咽癌并在放疗科行调强放疗(IMRT)的患者10例,其中男7例,女3例。使用Philips Achieva1.5T超导型MR机和16通道头颈联合相阵控线圈,对10例鼻咽癌患者在放疗前、中及放疗后1月行味觉刺激后动态DW-MRI检查,分析放疗前、中及结束后1月各涎腺ADC值变化曲线的特点及差异,比较三个阶段各涎腺ADC峰值时间(Tmax)、静息ADC值、酸刺激后最大ADC值、酸刺激后最大ADC增加率(IR)的差异。分析各涎腺静息ADC值、酸刺激后最大ADC值、最大ADC值IR与静息及酸刺激后唾液流率、唾液流率改变率的相关性。分析放疗中及放疗后1月各涎腺静息ADC值、酸刺激后最大ADC值、最大ADC值IR以及静息唾液流率、酸刺激后唾液流率、唾液流率改变率与CTCAE分级、VAS评分的相关性。 结果: 1.放疗前、中及结束后1月各组中腮腺、颌下腺和舌下腺的平均ADC值随时间变化曲线类似:ADC值均于味觉刺激后第一次扫描(30 s)达到峰值,此后ADC值呈逐步下降趋势。 2.放疗中及放疗后1月各涎腺静息ADC值、酸刺激后最大ADC值均显著高于放疗前(P<0.01)。 3.放疗前后各涎腺酸刺激后最大ADC值IR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 4.放疗中及放疗后1月两组中腮腺、颌舌下腺以及全腺体的静息唾液流率和酸刺激后唾液流率均显著低于放疗前(P<0.01)。放疗中腮腺、颌舌下腺和全腺体的酸刺激后唾液流率IR均低于放疗前及放疗结束后1月,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5.放疗前、中及结束后1月三组中各涎腺ADC值与静息及酸刺激后唾液流率间均无显著相关性(P>0.05)。 6.放疗中腮腺、颌舌下腺、全腺体的静息唾液流率与CTCAE分级之间呈显著负相关(r值分别为-0.857、-0.969、-0.969,P值分别0.002、0.000、0.000),放疗后1月腮腺、颌舌下腺、全腺体的静息唾液流率与CTCAE分级之间呈显著负相关(r值分别为-0.809、-0.837、-0.812,P值分别0.005、0.002、0.004)。放疗中及放疗后1月两组各涎腺静息ADC值、酸刺激后最大ADC值、酸刺激后最大ADC值IR、酸刺激后唾液流率IR与CTCAE分级之间均未见显著相关性( P>0.05)。 7.放疗中及放疗后1月两组腮腺、颌舌下腺和全腺体的静息唾液流率、酸刺激后唾液流率IR与VAS评分之间均未见显著相关性(P>0.05)。 8.放疗中及放疗后1月两组各涎腺静息ADC值、酸刺激后最大ADC值、酸刺激后最大ADC值IR与VAS评分之间均未见显著相关性(P>0.05)。 结论:采用短暂味觉刺激后 DW-MRI观察鼻咽癌患者在放疗前、中及结束后1月各涎腺的功能状态,有效显示了放疗前、中及结束后1月各涎腺ADC值差异及动态变化规律。味觉刺激后DW-MRI在评价涎腺功能减退和动态监测涎腺功能变化方面具有潜力。 第二部分常规MRI定量分析涎腺早期放射性损伤以及与照射剂量的相关性 目的:本研究采用常规MRI影像定量分析方法评价鼻咽癌患者放疗后早期主涎腺结构与功能的改变,并与放疗前比较,以期为涎腺早期放射性损伤的准确评价探索一种有效的方法。 方法:收集2014年7月至2015年9月间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就诊的20例鼻咽癌患者在放疗前及放疗后1月进行检查的MRI资料,测量腮腺、颌下腺和舌下腺的体积、T1WI、T2WI信号强度与ADC值。以脑脊液为对照,计算各涎腺的相对信号强度(RSI)。计算各涎腺的体积、T1WI、T2WI RSI及ADC值。比较放疗前后各涎腺研究指标的差异。分析各MRI定量指标间的相关性及与照射剂量的相关性。 结果: 1.放疗后早期腮腺、颌下腺平均体积分别为(14.88±6.00)cm3、(7.76±2.45)cm3,显著低于放疗前的(22.26±8.26)cm3、(7.76±2.45)cm3(t值分别为-9.921、-10.126,P值均为0.000);放疗后早期舌下腺平均体积(2.02±0.99)cm3稍低于放疗前(2.22±0.77)cm3(t值-1.264,P值为0.214)。 2.放疗后腮腺、颌下腺和舌下腺T1WI RSI值分别为2.98±1.05、1.88±0.42、2.08±0.37,显著低于放疗前的3.58±1.02、2.27±0.50、2.40±0.37(t值分别为-4.013、-4.202、-4.182,P值均为0.000)。放疗后腮腺、颌下腺和舌下腺T2WI RSI值分别为0.50±0.08、0.41±0.04、0.36±0.05,显著高于放疗前的0.45±0.07、0.33±0.05、0.34±0.05(t值分别为4.846、9.957、3.097,P值分别为0.000、0.000、0.004)。 3.放疗后腮腺、颌下腺和舌下腺的ADC值分别为(1.31±0.19)×10-3 mm2/s、(1.50±0.13)×10-3 mm2/s、(1.33±0.21)×10-3 mm2/s显著高于放疗前的(1.02±0.21)×10-3 mm2/s、(1.23±0.13)×10-3 mm2/s、(1.16±0.17)×10-3 mm2/s(t值分别为9.276、10.679、3.858,P值均为0.000)。 4.腮腺、颌下腺、舌下腺放疗前后的体积与ADC值均有负相关性(r值分别为-0.512、-0.358和-0.242,P值分别为0.000、0.001和0.002)。 5.腮腺T1WI RSI值与T2WI RSI值呈正相关(r值为0.363,P值为0.001)。腮腺体积与T1WI RSI值呈正相关(r值为0.383,P值为0.000),颌下腺体积与T1WI RSI值呈正相关(r值为0.433,P值为0.000),颌下腺体积与T2WI RSI值呈负相关(r值为-0.242,P值为0.030),颌下腺ADC值与T1WI RSI值呈负相关(r值为-0.287, P值为0.010),颌下腺ADC值与T2WI RSI值呈正相关(r值为0.605,P值为0.000)。余参数间无相关性(P>0.05)。 6.腮腺、颌下腺、舌下腺放疗前后的体积改变率与照射剂量均有负相关性(r值分别为-0.357、-0.557和-0.387,P值分别为0.024、0.000和0.014)。各涎腺放疗前后ADC差值与照射剂量无显著相关性(P>0.05)。 结论:常规MRI定量分析可以反映出鼻咽癌患者放疗后早期涎腺炎症水肿、腺泡细胞的萎缩与丢失等放射性损伤所致的改变,提示腺泡细胞的丢失是主导因素,对鼻咽癌患者放疗后早涎腺状况的评价监测有重要的临床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