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未病”思想防治心衰病的理论研究

来源 :广州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algrind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及意义:  慢性心力衰竭是临床常见的综合征,各种原因和各种类型的心脏病发展到一定阶段均可导致心衰发生,心衰也是目前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我国心力衰竭的发病率有不断上升,现代医学为改善患者症状和降低病死率等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仍不能理想地降低发病率和病死率。  中医学“治未病”是指通过研究自然环境、气候特征、人文背景等因素对健康的影响,运用中医药达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的目标。“治未病”的思想体现了中医对疾病的预防观。随着健康观念变化和医学模式转变,中医药越来越显示出独特优势,“治未病”思想则是这一优势的突出体现。  研究目的:  慢性心力衰竭属于中医学“心衰病”范畴,本研究希望能通过文献回顾及临床研究,总结“治未病”理论的发展及应用,总结心衰病发生发展过程及其病因病机,说明结合“治未病”理论防治心衰病的方式方法,统计心衰病西医危险因素的分布情况,并分析心衰相关危险因素对中医辨证的影响,为以“治未病”理论指导心衰病的防治提供依据。  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本研究对历代著名医家们的著作进行了广泛阅读和提炼,搜集有关“治未病”思想、体质学说及大量有关心衰病防治的文献,通过对历代医家医学著作及后人对其学术思想的研究,运用文献专题整理的方式,总结出历代名家关于“治未病”学术思想的论述和心衰病防治的相关规律,分析了“治未病”思想在心衰病的预防和治疗中应用特点及实践方式。  临床研究:病例来源于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8年3月至2011年8月符合心衰病诊断的住院患者,共749例。将所获取的数据,运用SPSS16.0软件包建立数据库并进行统计分析,对症状采用频数分析及聚类分析的方法,并根据结果挖掘出心衰病的常见病机,对西医危险因素与中医证型之间关系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的方法。  研究结果:  一、本研究回顾了祖国医学对“治未病”理论的认识,对“治未病”思想的源流,历代医家观点及应用进行论述,为将之运用到心衰病的治疗做出铺垫。  二、在对历代古籍及文献阅读、分析、比较的基础上,本研究对导致对中西医的危险因素进行了归纳和总结。  三、本研究指出心衰“未病”阶段的预防需要结合中医学的体质学说。本文对中医体质学说进行了回顾,并结合中医及现代医学对心衰病的认识、以及部分临床调查的结果,对心衰病的易感体质进行了分析。  四、对心衰病的源流进行梳理,分别对各期主要论著及医家的观点进行挖掘和剖析,总结心衰病治疗的继承、发展与独到之处,其中涉及了心力衰竭的病因、病机、诊断、治疗、用药特点、调护等多个方面。  五、临床分析结果显示,在所有患者中,具有高血压病史者最多,共436例,占总数58.25%;具有冠心病者其次,共308例,以下依次为心肌病、风湿性心脏病等。心衰患者具有单一危险因素者323例,占总数43.1%;两种危险因素者307例,占总数41.0%;三种危险因素者107例,占14.4%;四种危险因素者11例,约占1.5%。单一危险因素者前三名为高血压、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分别为101例、80例、42例;两种危险因素者最多的组合为冠心病+高血压,其次为糖尿病+高血压,再次为高血压+心肌病;具有三种危险因素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者最为多见。运用聚类分析显示,在将所有症状归结为12类时可以全面的展示心衰病的临床表现,对此12类因子进一步分析,显示心衰的病机可以概括为气虚、阳虚、阴虚、痰浊、水饮、血瘀等几个方面。对心衰病西医危险因素及证型的关系进行分析,显示心肾阳虚证及阳虚水泛证中糖尿病的比例分别为33.1%及36.1%,高于其他证型组别;气虚血瘀证中风湿性心脏病及及心肌病的比例高于其他证型组别,分别为18.1%及15.7%;痰饮阻肺证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或相关疾病所占比例高于其他组别;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风湿性心脏病导致心衰患者发生气虚血瘀证的可能性高于其他心脏病患者OR=2.236,p<0.05,合并糖尿病的心衰病患者不易表现为气虚血瘀,OR=0.501, p<0.05;合并糖尿病的心衰病患者发生心肾阳虚证及阳虚水泛证的可能性高于无糖尿的病心衰病患者,OR值分别为1.922和1.815,p<0.05;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心衰患者发生痰饮阻肺证的可能性高于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心衰病患者, OR=1.828, p<0.05。各危险因素在心肺气虚证及气阴两亏证中的分布无明显差异。  结论:  一、“治未病”理论是中医临床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导中医防治疾病的最高境界,也是人类健康工程的重要财富。“治未病”理论在今日仍然有效地指导着中医的临床实践,并可据此结合对特定疾病进行防治,应当进一步挖掘这一理论的内涵,对其进行继承和发扬。  二、在心衰病发病之前,表现多为气虚质、阳虚质、痰湿质、血瘀质等几种体质,结合中医体质学说,应将中医心衰病的预防提前至“未病”的偏颇体质阶段进行干预。在心衰病的治疗方面,中医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可以用于心衰病的“已病防变”。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指出应当根据时间、地域等差异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并重视社会、心理因素在心衰病防治中的作用。  三、心衰病的相关危险因素在心衰病发病后的证型上有差异,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发生气虚血瘀的可能性高于无风湿性心脏病者;糖尿病患者产生心肾阳虚证及阳虚水泛证的可能性高于非糖尿病患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导致痰饮阻肺证的可能性高于无慢阻肺的患者。在治疗风湿性心脏病的过程中应当注意活血化瘀,在糖尿病早期既要对重视对阴虚燥热的治疗,亦要注意顾护阳气,防止阴损及阳的发生。同时,鉴于糖尿病患者的先天禀赋不足,在顾护津液的同时,更应通过后天调理脾胃、补益元气。
其他文献
本文介绍了智能家居网络及无线网络的结构和协议标准,分析了无线网络的关键技术及组网方式,研究了智能家居无线网络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方法,提出了解决系统可靠性、安全性的技
为了加强高职院校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文章对室内绿植装饰设计课程进行了改革设计与实施,结合实际工作岗位对专业技能要求,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整合,在将课程项目化的基础上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