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途殊归:“规范”影响下的异化翻译作品读者接受差异探索

来源 :中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ngying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通过比较十九世纪维多利亚时期英国读者对纽曼和理雅各异化翻译译本不同的评价,探讨了以异化翻译策略为主的译作在规范作用下的读者接受问题。研究目的是为了发现英国维多利亚时期,规范对于异化翻译作品的读者接受有哪些制约因素,并辅以翻译与译者主体性的关系的讨论。文章充分论证了比较研究这两个译本的可行性。借助规范理论,假设两个译本的读者接受受到规范制约,然后采取描述的方法,客观描述两个译本的相同之处及得到的不同评价。这两个译本有七点相似之处,文章主要论证其中三点:译作完成及出版时间接近,均为英国国力强盛时期;原著均为原语文化中的经典文学作品;译者都以异化为主要翻译策略。然而,在译作接受过程中,理雅各的《论语》译本赢得当时的读者一英国学界整体上的极度赞扬,而纽曼的《伊利亚特》译本遭到了学界的猛烈抨击。这个“同途殊归”的现象背后是三个规范在起作用:文学规范、社会规范及读者期待规范。文学规范是指学术界对原著或对研究方法的固有态度,不能容忍非主流的解读。社会规范是指社会思潮要求翻译目的与之吻合。读者期待规范是指,读者期待译作在满足他们定向期待的基础上再满足创造期待,这要求译者能合理使用异化和归化策略。纽曼出于自身的意图违背了这些规范,而理雅各遵守了这些规范,并在遵循规范时发挥了译者主体性,所以两者尽管相似之处颇多,但是接受情况迥异。这可看出,在评断性、规定性翻译研究盛行,对翻译行为的社会文化功能缺乏认识的年代,译者的意图不能与规范冲突,在遵循规范的前提下才可发挥译者主体性。
其他文献
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要坚决守住。切实做好高职院校意识形态工作意义特殊,责任重大。本文以笔者所在高职院校为例,分析了新形势下高职院校意识形态工作的现状和问
“茄杂2号”在博爱县种植已经5年了,它以早熟、优质、丰产、抗逆性强、适应性厂的特点加上嫁接技术创造了双覆盖栽培667m^2产量突破15000kg,667m^2收入1.8万元的新记录。2007年,
应用SACS软件计算圆筒桩腿自升式平台对波浪载荷的整体响应,并评估出疲劳敏感区域,再通过Abaqus软件建立疲劳敏感区域的有限元子模型,通过多层线性简化对疲劳载荷进行预处理,
通过对南京历史名校老校区校园空间分类,提炼出各个老校区校园环境特征,最后对校园环境空间进行了总结,对校园环境空间研究和新校区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目的了解头孢他啶不良反应,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分析国内报道注射用头孢他啶不良反应的文献。结果头孢他啶的不良反应类型有5种,其中以神经系统反应最多。结论应重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羽 制作:陈恬’#陈川个美食 Back to yield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羽 制作:陈恬’#陈川个美食 Back to yie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