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情境犯罪预防(situational crime prevention)理论认为情境因素促成了具体形式的犯罪,主张通过对具体环境加以控制以减少犯罪机会的产生,进而达到预防犯罪的目的。情境预防理论追求的是预防犯罪于未然而不是事后对犯罪人的追究;不是通过社会和制度的改变消灭犯罪人的犯罪倾向,而是尽量使犯罪行为对犯罪人不再具有诱惑力。其关注点不再是刑事司法系统,而是一系列能产生大量犯罪机会的公共和私人组织、机构和场所,如学校、医院、商场、停车场等。情境预防的具体措施先于情境预防理论而存在,例如在地铁和商场等公共场所安装的电子监控装置、电话的来电显示、枪支管制、毒品和酒精的控制等措施,都是情境预防的具体手段,并在理论形成之前已经在实践中取得了很好的预防犯罪的效果。这些措施的实施很多都是私人行为,是私人在深受犯罪困扰之后所做出的反应或者是为了避免犯罪侵扰而对成功方式的一种效仿。情境预防理论是建立在对传统犯罪学理论反思的基础之上的,它放弃了对于犯罪根源的纠结,而以一种功利务实的姿态面对具体形式的犯罪,其预防犯罪的思路和具体措施都与传统预防措施大相径庭。自20世纪60年代产生以来,其在理论上不断成长,在实践中不断取得成功,已经成为传统的司法预防和社会预防之外的犯罪预防新力量。本文尝试对犯罪情境预防理论进行整体把握,分析情境预防理论所面临的质疑,客观的展示情境犯罪预防理论的实践价值,并且得出其对于当代中国犯罪预防的积极意义。本文包括由以下四部分组成:第一章阐述了情境预防理论的源起。在这一部分中,论文首先对传统的两种犯罪预防模式进行归纳,分析其犯罪控制策略的出发点,并且在此基础上指出造成长期以来情境预防措施被忽视的两种错误认识,接着阐述了情境预防理论以英国“内政部犯罪学”形式的诞生过程,并且对情境预防理论的理论依据进行了分析。第二章对情境预防理论的框架进行了阐述。首先阐述了罗纳德·克拉克对于情境预防的界定,而后对于情境预防的基础理论——理性选择理论和日常行为理论加以分析,展示了情境预防理论对犯罪产生的解释框架和一系列情境预防的具体策略。第三章对情境预防理论政策和实践的价值,及其在发展过程中所遭遇的挑战展开探讨。力图客观的对情境预防理论进行价值分析和评价。在前三章的基础之上,第四章提出了情境预防理论对于当前我国犯罪预防的积极意义,并且将我国当前大力提倡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与情境预防相衔接,继而对我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情境预防效应进行评估,最后,根据情境预防理论对目前我国社会综合治理中存在的缺陷提出一些相应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