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以及人民群众需求层次的逐步提升,具有绿色无污染、产业融合性极强等特点的旅游产业迅速发展,极大地推动了旅游目的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效合一”的发展。土地是旅游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与根本保障,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以及旅游活动的开展均建立在土地之上,因旅游产业巨大的辐射作用,政府部门在配置土地资源时逐步向旅游产业倾斜。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的提升,更优地实现了土地价值。但是,由于存在对旅游资源、土地资源掠夺式开发、过度消耗等现象,一方面对旅游目的地自然环境及人文环境造成了破坏,另一方面加剧了土地不可持续利用的形势。十八大以来,在国家“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战略下,《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的通知》指出,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将绿色发展贯穿到旅游规划、开发、管理、服务全过程,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旅游业新格局。《全国国土规划纲要(2016—2030年)》提出全面推进国土开发、保护和整治,加快构建安全、和谐、开放、协调、富有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美丽国土,将可持续发展作为土地利用的首要目标。然而,国内外学者关于旅游可持续发展与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者各自的内涵、影响、策略、规划、评价等方面,将两者结合起来进行系统的研究还稍显不足。旅游可持续发展与土地可持续利用作为“五位一体”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以及有效途径,以两者的耦合机理为研究切入点,探寻其协调发展的路径成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和生态文明可持续的重要视角。基于此,本研究首先系统梳理国内外学者关于旅游可持续发展与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研究进展,其次对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进行详细阐释,接着厘清旅游可持续发展与土地可持续利用两大系统的耦合机理,然后以四川省德阳市罗江区为例,对其近十五年来的旅游可持续发展水平与土地可持续利用水平进行综合测度并对演变趋势及影响因素等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探索旅游可持续发展与土地可持续利用的耦合特征与机制,最后,根据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结果,探寻罗江区旅游可持续发展与土地可持续利用协调发展的路径,各章具体安排如下:第一章:绪论。本章主要阐述研究的背景、目的与意义,全面梳理国内外学者关于旅游可持续发展与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研究进展。在此基础上,找出此领域研究存在的不足,抓准本研究的着力点。同时,本章阐述本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方法、研究可能的创新点、研究框架等。第二章: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本章首先分析旅游可持续发展、土地可持续利用和耦合协调发展的概念,包括概念的起源与发展、内涵、原则与目标等。其次对本研究的核心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以及相关理论——人地关系理论、系统理论等进行详细阐释。基于此,本章厘清旅游可持续发展与土地可持续利用的耦合机理,包括耦合驱动力、耦合机制、耦合过程、耦合内容、耦合途径和耦合可能存在的风险,夯实本研究的理论基础。第三章: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评价方法。本章在明晰构建指标体系总体思路的基础上,按照科学性原则、全面性原则、可获取性原则和动态性原则分别初步构建旅游可持续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和土地可持续利用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经征询专家意见,有针对性地对指标体系进行修改和完善,形成适用于本研究的指标体系。其中,旅游可持续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包括旅游资源可持续性、经济可行性、社会可接受性和环境合理性等四个维度的35个指标;土地可持续利用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经济可行性、社会可接受性和环境合理性等三个维度的28个指标。其次,本章根据本研究的实际情况,选取多指标综合评价法作为本研究的评价方法并对各步骤的原理及具体计算方法进行了阐释。具体步骤为:指标无量纲化、层次分析法赋权、熵值法赋权、层次分析法+熵值法综合赋权、综合评价、测算年变化率。第四章:研究区域概况。本章从六个方面全面地介绍研究区域概况,阐明本研究选择四川省德阳市罗江区作为研究区域的原因:一是地理位置及行政区划情况,二是历史沿革情况,三是自然地理概况,四是社会经济发展概况,五是旅游业发展及旅游资源概况,六是土地利用现状概况。第五章:罗江区旅游可持续发展水平与土地可持续利用水平综合评价。本章在搜集、整理罗江区2002-2016年旅游可持续发展与土地可持续利用相关指标数据的基础上,首先对数据进行无量纲化,使其具有可比性,其次采用主观的层次分析法和客观的熵值法分别对各指标进行赋权,然后综合主客观权重对各指标权重进行优化,以提升指标权重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在此基础上,分别对罗江区旅游可持续发展水平现状及变化趋势、土地可持续利用水平现状及变化趋势进行综合评价。最后,分别对罗江区旅游可持续发展水平、土地可持续利用水平年变化率进行测算。第六章:罗江区旅游可持续发展与土地可持续利用相互作用及耦合协调关系研究。本章首先通过数据检验,包括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明确罗江区旅游可持续发展与土地可持续利用相互作用的关系与驱动机制。其次,构建罗江区旅游可持续发展与土地可持续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并对耦合协调度评价标准及发展阶段进行阐释。第三,对罗江区旅游可持续发展与土地可持续利用耦合协调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并详细分析其所处的耦合协调阶段。最后,根据理论与实证研究结果,找出罗江区旅游可持续发展与土地可持续利用耦合协调存在的问题。第七章:罗江区旅游可持续发展与土地可持续利用耦合协调发展的路径。根据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结果,本章从以下七个方面探寻罗江区旅游可持续发展与土地可持续利用耦合协调发展的路径:推进“多规合一”,打造区域发展“一张蓝图”;“一城两带三区五线”,构建全域旅游发展格局;加强信息化建设,提升旅游用地治理能力;科学合理开发旅游用地,提升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优化产业结构,推动“旅游+”多产业融合发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行绿色化发展之路;协调利益相关者,打造互惠共生的利益共同体。第八章:研究结论、不足与展望。本章进行总结并归纳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在此基础上,指出本研究存在的不足并对今后可能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通过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本研究得出主要论如下:第一,旅游可持续发展与土地可持续利用相互作用,共同影响区域发展。旅游可持续发展通过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提升土地价值、优化用地模式等不断提升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则为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物质基础与根本保障。旅游可持续发展与土地可持续利用在旅游资源、土地资源、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等方面逐步由初级耦合阶段过渡为高度耦合阶段,两者不断融合,协调发展,共同促进区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提升,但值得注意的是,需要对两者耦合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政策风险、资金风险、开发与利用风险等进行防控。第二,旅游可持续发展水平受旅游资源可持续性、经济可行性、社会可接受性和环境合理性等维度的影响,其影响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旅游资源可持续性>经济可行性>社会可接受性>环境合理性。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旅游资源总数量、旅游节事活动举办次数和旅游总收入是促进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土地可持续利用水平受经济可行性、社会可接受性和环境合理性等维度的影响,其影响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经济可行性>社会可接受性>环境合理性。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单位面积工业产值、地均GDP和单位面积固定资产投资额是促进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核心要素。第三,通过对数据进行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结果表明:研究区域的旅游可持续发展与土地可持续利用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且土地可持续利用是推动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而旅游可持续发展对于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影响并不显著。第四,实证研究表明,罗江区旅游可持续发展水平与土地可持续利用水平始终处于高度协调状态,即当旅游可持续发展水平较低或较高时,土地可持续利用水平相应较低或较高。两者的耦合协调度指数则呈持续上升趋势,其协调发展提升了区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且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优化和调整原有的旅游开发模式与土地利用模式,共同推动了区域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对照现有相关研究成果,本研究尝试在以下三个方面有所创新:第一,研究视角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国内外学者关于旅游与土地相互关系的研究侧重于旅游用地分类体系、相关政策与制度研究、旅游用地评价、旅游用地规划、利益相关群体等方面,对于旅游可持续发展与土地可持续利用的耦合协调关系研究较少。本研究分别将旅游可持续发展与土地可持续利用视为复合系统,采取定性的理论研究和定量的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式系统分析两者的耦合关系,在研究视角上具有一定的创新性。第二,厘清了旅游可持续发展与土地可持续利用的耦合机理。本研究引入耦合协调理论,结合可持续发展理论、人地关系理论和系统论,在明晰旅游可持续发展与土地可持续利用概念内涵与外延的基础上,从耦合机制、耦合驱动力、耦合内容、耦合过程、耦合途径和耦合风险等六个方面对两者的耦合机理进行了深入的阐释,具有一定程度的理论创新。第三,提出了旅游可持续发展与土地可持续利用耦合协调发展的路径。本研究基于耦合协调理论,首先采用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阐释了旅游可持续发展与土地可持续利用相互作用的关系。其次,通过构建耦合协调度模型,对研究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与土地可持续利用近十五年的耦合协调水平现状及演化过程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找出其耦合协调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根据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结果,有针对性地提出旅游可持续发展与土地可持续利用耦合协调发展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