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设施葡萄是新疆塔额盆地职工收入的重要经济来源,但近年来葡萄灰霉病普遍发生,一般年份造成的经济损失在5-20%,严重时达80%以上,甚至毁棚,灰霉病已成为设施葡萄生产的重要障碍。本研究主要摸清该地区设施葡萄灰霉病的发病规律及适合该地区的防控技术,为新疆塔额盆地设施葡萄产业的健康发展和农民增收保驾护航。方法:在设施葡萄整个生育期内对塔额盆地不同区域、不同品种、不同部位灰霉病发生情况进行全面调查;利用真菌孢子捕捉仪测定棚内病菌种群动态变化;通过区试方法调查研究设施葡萄栽培管理中的修剪、病残体清理、疏花疏果、套作、覆膜对设施葡萄灰霉病的影响;利用平板对峙培养、菌丝生长抑制法测定供试药剂对葡萄灰霉病菌菌丝的抑制率和毒力,同时对筛选获得的有效药剂进行棚内喷雾防效测定。结果:塔额盆地灰霉病发生初期为4月中旬,快速增长期为4月下旬-5月中旬和6月下旬-7月上旬,缓慢增长期为5月下旬-6月中旬,发病高峰期为7月下旬。棚内的灰霉菌孢子量在7月中旬达到高峰,因此病菌孢子高峰期比发病高峰期具有提前性。设施内不同栽培措施对葡萄灰霉病的发生均有影响,修剪枝叶的葡萄,其灰霉病的发病率为6.5%,是未修剪的45%;残体的清理、疏花疏果和行间覆膜能有效降低葡萄灰霉病的发生。设施葡萄套种蔬菜都不同程度上加重了葡萄灰霉病的发生。因此通过葡萄栽培管理措施能有效控制葡萄灰霉病的发生通过室内杀菌剂筛选试验,供试杀菌剂均对葡萄灰霉病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40%嘧霉胺SC抑菌效果最好,其次是10%苯醚甲环唑WG。在大棚防效试验中,40%嘧霉胺SC600倍液和50%嘧菌环胺WG400倍液具有很好的防效,防效分别是91.85%和91.50%。结论:塔额盆地葡萄灰霉病发生初期为4月中旬,发病高峰期为7月下旬; 棚内灰霉病菌分生孢子量7月中旬达到高峰。修剪植株枝叶、清理病残体、覆膜处理均能有效降低设施葡萄灰霉病的发生;棚内套作作物将加重葡萄灰霉病的发生。化学防治以嘧霉胺和嘧菌环胺对设施葡萄灰霉病具有很好的防效。